新华网重庆8月21日电(韩梦霖)伴随着清晨的阳光,重庆市永川区中山路街道云谷社区居民康富刚开启了“银龄生活”的惬意一天。用完早餐,他步履轻快地走进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在老年书法培训班上挥毫泼墨。课程结束后,康富刚便前往社区食堂享用午餐。傍晚时分,他又准时走进社区老年课堂,与老友们一同练习八段锦养生操,享受健康快乐的晚年时光。
“在步行不超过15分钟的步行半径里,社区服务基本可以满足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云谷社区党总支副****屈才源说道。
补齐短板:“出门即生活”
如今,这样“出门即生活”的场景,正成为重庆完整社区建设的生动实践。
舒适便利的宜居城市,是人民美好生活的空间载体,更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完整社区建设的初衷,就是打造一站式服务让居民‘近’享美好生活。”重庆市住建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近年来,重庆市深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以社区为基本单元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统筹补齐公共服务设施短板,打造安全健康、设施完善、管理有序的完整社区。截至目前,重庆市已有615个社区开展完整社区建设,覆盖率达到31.49%。九龙坡区民主村社区等5个社区入选全国106个完整社区建设试点名单。
作为一场惠民生、补短板、谋发展的城市实践,完整社区建设注重补齐“家门口”的服务功能——从幼儿园、社区医院、老年服务站,到菜市场、食堂、药店、理发店、公共活动空间,居民日常生活所需的各种服务都要齐备完整,实现“下楼买菜、转角就医”,以精细化高品质服务推动社区治理效能升级。
江北区观音桥街道渝北社区。新华网发(江北区融媒体中心 供图)
江北区观音桥街道渝北社区是全国首批完整社区建设试点社区之一。15分钟步行范围内,居民可以到社区阅览室翻阅图书,在社区打造的文化空间里起笔书法,在社区食堂舒适落座就餐,在社区“口袋公园”健身休闲,甚至还可以叫到一名“家庭医生”上门问诊。
“家里没做饭,就去社区食堂吃。发烧感冒,在社区就能治好。电器、家具坏了,还能预约上门维修,确实越来越方便了!”社区居民蒋阿姨连连点赞。
“社区是城市治理体系的基本单元。实施完整社区建设,就是把‘人民城市’的理念具象化为家门口的幸福生活。”重庆市设计院研创中心主任方小桃表示,通过完善公共服务、补齐设施短板、推进智能化服务、健全治理机制等举措,完整社区把优质服务和资源延伸到居民家门口,有利于破解“大城市病”,开辟城市工作新局面。
九龙坡区谢家湾街道民主村社区。新华网发(九龙坡区融媒体中心 供图)
体检先行:完整不完整、居民说了算
在完整社区建设中,重庆市坚持“体检先行”——开展社区建设专项体检,摸清全市1953个城市社区、8.6万余个社区服务设施底数,实现完整社区建设“一张图”管理;采集3.18万条社区居民建议,分析居民急难愁盼问题,识别社区设施短板,把情况摸清、把问题找准、把对策提实。
南岸区南坪街道正街、后堡片区在推进完整社区建设时,通过入户走访、问卷调查、院坝会等多种形式,广泛收集居民300余条意见建议,由此梳理出“四老一差”(街老、院老、房老、设施老、配套环境差)的核心问题。
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南坪街道整合社区资源,将闲置的香山酒店、环境脏乱的农贸市场、管理疲软的后堡公园等低效资源,进行集约利用,建成面积1.2万平方米、床位500张的康养结合型社区养老服务中心,以及辐射近4万户居民的商业超市和2000余平米的居民活动空间。社区还同步引入社会力量运营,吸引30多家商业入驻,赋予社区养老、托育、购物等新功能,有效盘活了闲置资源。
此外,重庆市相关部门还组织规划师、建筑师、工程师“三师”进社区,指导试点社区开展专项体检,动员居民广泛参与,摸清设施配套、环境建设、服务治理等问题短板,因地制宜综合施策。据介绍,完整社区建设试点以来,全市累计新增停车位6.3万个、加装电梯6800余部,增加社区养老托幼、文化体育设施等1万余处。
永川区三河汇碧片区引入潮流业态,激活街区活力。新华网发(陈科儒 摄)
精准聚焦:构建“全龄友好”社区家园
这个暑期,家住渝中区大溪沟街道人和街社区的外卖小哥何欣(化名),每天把女儿送到社区暑期青少年公益托管班后,才会骑上电动车放心离开。
“孩子有去处,家长也安心!”何欣高兴地说。在作业辅导、托管看护等公益******基础上,托管班还会提供安全教育、科普讲座、兴趣培养、心理关爱等内容丰富的特色服务。
“今年的暑期托管班接收了二十多名孩子,不少都是外卖小哥、网约车司机等新就业群体的子女,托管班有效解决了他们暑期‘带娃难’的问题。”人和街社区党委****鱼雪梅表示。
老人和儿童在社区生活的时间长,且步行能力有限,是社区需要优先满足、充分保障的人群。在完整社区建设过程中,重庆精准聚焦“一老一小”两大群体需求,加大养老服务站、托育中心等复合型服务载体建设力度,打造全龄友好型社区,有效提升社区服务的精准度和温度。
两江新区金和社区养老服务站慢病工作室让居民实现“家门口就医”。新华网发(两江新区融媒体中心 供图)
今年5月,两江新区人和街道金和社区养老服务站慢病工作室正式开诊。来自两江新区人民医院的全科主治医师每周固定时间上门坐诊,为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提供诊疗、用药指导、健康咨询。
“以前去医院开药来回要半天,现在下楼5分钟就搞定!”家住金和社区的居民张老师说道,养老服务站里的慢病工作室不仅解决了他往返医院的奔波之苦,家庭医生还为他制定了个性化用药方案,且无需跑医院,直接刷医保卡即可结算。工作室还提供免费血压、血糖检测等服务,实现从疾病诊疗到健康管理的全周期覆盖。
“我们正以慢病工作室为切入点,推动医疗资源与养老服务深度融合,让老年人享受更好的‘家门口’养老服务。” 两江新区人民医院医养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
“在建设完整社区过程中,要更加注重规划、建设、管理全周期的有效协调,将其与城市更新深度结合、有机联动。同时,积极探索建立可持续的市场化运营机制,促进构建多元参与的共建格局,增强社区‘造血’功能和自我发展能力,确保其长效、健康运行。”重庆社会科学院城市与区域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邓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