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重庆4月10日电(李海岚)脱贫攻坚,既是为了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也是为了缩短农村与城市的差距。在重庆市巫山县三峡工程移民搬迁乡——曲尺乡,这个目标下的脱贫发展趋势令人欣喜。
“荒山”变成了“花山”,“低产农田”变成了“高质基地”,“泥泞土路”变成了“乡间玉带”,“低矮土房”变成了“二楼洋房”,这些看得见的变化不仅使曲尺乡百姓的生活有了巨大改善,也逐渐缩小了乡镇与巫山县城乃至其他城市的差距。村民们曾因外出不便、生活困难而流露出的“愁眉苦脸”,也随着这巨大的改变化成了“满脸笑容”。
曲尺乡是如何把偏远、贫穷的“曲尺”变成生活水平直追县城的“咫尺”的?本期新华网《城市相册》和你一起探秘。
脱贫攻坚,既是为了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也是为了缩短农村与城市的差距。在重庆市巫山县三峡工程移民搬迁乡——曲尺乡,这个目标下的脱贫发展趋势令人欣喜——曾经的“荒山”变成了致富的“花山”。图为曲尺乡朝阳村村民王祖保承包的一块坡地,“以前就是一片荒山,什么也不种”,现在已经被一棵棵李树覆盖。新华网 李相博 摄
王祖保骑着摩托车巡视脆李生长情况,公路两旁全是他种植的李树。正值春季,开花的脆李树成了一道风景,而到了夏秋季李树结出果实,便是王祖保创收的时候了。据了解,王祖保种植的6亩脆李可为他创收4万多元。新华网 李相博 摄
除了种植脆李,王祖保还种植了草莓。图为王祖保和妻子在草莓地里照看草莓。春日料峭,为了让草莓正常生长,王祖保和妻子把草莓地覆盖了一层保护膜,以过滤掉多的水分并保温。新华网 李相博 摄
王祖保小心翼翼的将草莓新长出的幼果从保护膜里面移出来。王祖保说,保护膜的另外一个用处就是使结出的草莓果实直接落在干净的膜上,以免落到土里变脏,“这样大家来我这里摘草莓的时候也就更方便了”。据介绍,随着草莓质量的提高,更多县城里的人愿意驱车前来摘草莓,这也为王祖保发展农家乐创造了机会。新华网 李相博 摄
王祖保与妻子在草莓地里的合影,笑颜如花。46岁的王祖保有两个儿子,目前均在上大学。对于一个普通的农民而言,这本是很大的负担。但是对于王祖保来说,“现在已经扶得走了”。以前王祖保一年的收入才几千块钱,而现在脆李和草莓的收入加起来近十万元,不仅孩子上学不成问题,家里也加盖了第二层楼房。新华网 李相博 摄
从“愁眉苦脸”变成“满脸笑容”的还有曲尺乡柑园村的张科富。身为三个孩子的父亲,张科富也曾陷入生活的重压,但现在即便是大女儿上大学、儿子读高三、小女儿读初三,张科富也能从容的生活。“我种植了20多亩脆李、8亩柑橘,年收入可达30多万”,张科富说,“现在当农民很开心。”新华网 李相博 摄
年收入30多万,这个数据并非简单的种下脆李树就能轻易收获的。张科富说,脆李种下之后,还需要精心的呵护。图为张科富拿着锄头在脆李林里行走,准备给李树松土。新华网 李相博 摄
春花灿烂,希冀满满。曲尺乡像张科富一样种植脆李的还有很多,再加上当地****的重视与扶持,这个三峡工程移民搬迁乡已经实现从“无产业”到“有产业”的转变。而掩映在雪白李花之中的张科富,只是曲尺乡享受脱贫成果的众多百姓的缩影。新华网 李相博 摄
“荒山”变成了“花山”,“低产农田”变成了“高质基地”,“泥泞土路”变成了“乡间玉带”,“低矮土房”变成了“二楼洋房”,这些看得见的变化不仅使曲尺乡百姓的生活有了巨大改善,也逐渐缩小了乡镇与巫山县城乃至其他城市的差距。巧把“曲尺”变“咫尺”,阳春时节,花开满山的曲尺也正在以旅游景点的方式走出巫山、走出重庆。新华网 李相博 摄 飞手:郑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