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日于纳米比亚首都温得和克举行的第十届非物质文化遗产****间委员会上,韩国的申遗项目——拔河得到了超过半数的成员国的支持,被联合国列为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自从2001年韩国的“宗庙祭礼及宗庙祭礼乐”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后,目前韩国有18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去年3月,韩国与越南、柬埔寨、菲律宾联合为拔河申遗。今年11月,教科文组织非物质遗产委员会执行附属机构对拔河申遗给出了“补充信息”的意见,认为拔河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充分的价值,但需要完善相关说明。上述四国有关人士在当地对委员会成员国进行了大量说服工作,最终使拔河申遗成功。
韩国又申遗成功了!而且,这次申遗成功的项目,又是一个根植于中华文化、国人也喜闻乐见的传统风俗活动——拔河。对此,许多网友表示出了又酸又恨的心理,认为这是韩国在“抢注”我们中华文化的东西,甚至担心或许有一天,我们身边的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都会被韩国人抢去。
客观说,韩国文化部门近年来的表现可以称得上是“申遗控”。迄今为止,韩国共有18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非遗名录。这其中包括许多带有我国农耕文明痕迹的文化习俗与技艺,比如,宗庙祭礼及宗庙祭礼乐、木匠、暖炕、武术、巫术、传统民谣《阿里郎》、纺织工艺等。因此,也难怪有国人认为,韩国所申遗的多数项目都是在与我国进行申遗“竞赛”。可是,这能不能就否定我国申遗工作以及文化保护的落后呢?
2013年12月,被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的“中国珠算”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至此,我国共有38个项目入选该名录,项目总数居世界第一。这个数字体现出来的实际情况就是,我国有关文化部门以及各地方****也在申遗工作中做了许多努力,成绩远超韩国。
这几年来,韩国人确实在申遗的路上越走越起劲,这与他们重视保护传统文化与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不无关系。而与之相伴的,却更多的是经过包装引发误会和曲解的“被申遗”。
2014年3月17日,《朝鲜日报》刊登消息称韩国****有意计划申报朝鲜“暖炕”。不少中国人莫名其妙:“我们盘腿上了几千年的炕,怎么就又变成了韩国人的了?”。甚至有人调侃道:“如果东北大炕都是韩国的,那乡村爱情故事不就成了韩剧?”。但事实上,韩国拟申遗的项目叫“温突”,专指朝鲜民居特色的地热取暖系统,与中国大炕有区别。个别韩国媒体的过度解读与炒作,又引发了一场申遗之争。
中韩“端午”也是两码事。韩国的“端午”是指在每年农历4月到5月初,韩国江陵地区举行的萨满祭祀、歌舞表演、民俗游戏等一系列庆祝活动,并非中国传统意义上为纪念屈原的“龙舟粽子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