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4日,重庆市北城天街,“重庆造”老国货山城手表在阔别重庆人18年之后,再次与市民见面 本版图片均由 彭博摄
新华网重庆频道1月14日电(记者 彭博)“山城手表,家喻户晓”对于许多年轻的重庆市民而言,或许稍显陌生,但对于很多“老重庆”而言,却代表着他们那个时代的记忆。在阔别重庆人18年之后,曾与“上海”、“海鸥”等国产手表名噪一时的重庆老字号手表“SHANCHENG”在江北北城天街再度正式开店售卖。
“以前买山城手表要排队,甚至开后门……”说这话的,是原重庆钟表公司副总经理黄仁礼。上世纪80年代初重庆属四川省管辖,省里要手表,省委办公厅已经催了很多次,他和销售人员送表过去,受到热情接待。“就差没铺红地毯了!”80年代是山城手表最风光的时候,那时一块普通山城牌手表市场价是80元/只。“还不好买!”
而在开店当日在店中驻足的顾客中,绝大部分亦是50~70岁的老年人。有顾客坦言,自己是为了怀念往日的记忆而来的:“我们那个时候一个月薪水才18块,一块手表就算不吃不喝也要攒足足近半年才能买得到。一般都是结婚时候才会买一块手表当‘大件儿’。对我们那一辈的人而言,这个牌子的手表承载了太多的记忆。”
而事实上,山城手表并非唯一一款在许多年后“浴火重生”的老国货,在它之前,有许许多多曾经辉煌但却逐渐落寞的老国货尝试以全新的方式“复活”——老品牌如何演绎新角色,是继续踏着前人的足迹,还是另辟蹊径?是寻找新的市场空白点,还是实现产品升级,挖掘品牌更深层次的卖点?
现在的情况是,无论是老国货还是新国货,不适合市场竞争的规律,就很难发展,甚至生存。老国货品牌的复出,会面临品种单一、价格低廉、消费群体严重老化等一系列困境,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成为老国货品牌的复兴的关键所在。
老国货,光靠记忆,就能“涅槃”吗?
山城手表:曾经风光无限
上世纪80年代的山城手表,已经与上海的上海牌、天津的海鸥牌齐名,成为国产三大名表之一,其经典广告语是:山城手表,家喻户晓。
72岁的曾志荣曾任钟表公司总装分厂厂长,“我与手表打了50多年交道,要说山城表,质量确实好,有的手表镶嵌了宝石,那可是真宝石;有的手表镀金镀银,是我们到人民银行买的纯金纯银,所以山城表被鉴定为一级表,怎能不俏嘛!”
而曾任钟表公司总经办秘书的马少弟也从侧面证实了这一说法。马少弟介绍称,那时男孩如果能弄到一块表,可以在女孩面前挣足面子。当时山城手表的广告语是:山城手表,家喻户晓。
当时能够在重庆钟表公司上班是件特别荣耀的事情。马少弟记得,公司买了15辆大客车接送职工。“厂在石桥铺兰花村,我们穿白大褂上班,车间有空调,每天下班十多辆客车送职工,路边候车的市民羡慕地看着我们,真是风光啊!我们的车间有空调,机床很安静,工人都穿白大褂上班,市里许多头头脑脑的子女都往厂里拱,进厂比进银行还俏!”
盛极而衰 国产钟表业全面溃败下的破产之途
而这样风光无限的山城手表,又是如何在90年代逐渐落寞的呢?
据了解,从1979年开始,国家先后在重庆钟表厂进行了四项改革试点,包括以税代利、扩大企业自主权、组建企业性公司和跨地区横向经济联合。这四项改革将山城手表推向了鼎盛。
1980年,在重庆钟表厂基础上组建起重庆钟表工业公司,它是我市最早的公司制企业之一。与此同时,钟表公司跨地区横向联合了贵阳手表厂、昆明手表厂、成都手表厂等8家同行业工厂,形成8家直属厂、8家配套厂、8家联营厂的模式,职工迅速扩展到上万人,形成以重庆为中心,“四城一体”(重庆“山城牌”、昆明“春城牌”、贵阳“筑城牌”、成都“蓉城牌”)的西南钟表生产联合体。
1980年山城手表产量猛增到50万只,实现利润2260万元。那时,钟表厂的职工每月收入一两百元,最高的上千元,而当时社会平均工资才四五十元。
在学者范文兰编著的《****经济学》中,重庆钟表公司成为当时我国国有企业改革试点的成功案例。
然而,很多人认为,正是“联合体”这个“大个头”,让重庆钟表一蹶不振,扩张后的重庆钟表公司在1988年出现首次亏损,随后一发不可收拾。到1997年全面停产时,已累计亏损2亿多元,负债率高达227.1%。而事实上,走向末路的不单是重庆钟表公司,当时全国钟表产业几乎全面溃败。
1998年底,原重庆钟表公司副总娄文友走马上任,“这时企业几乎没1分钱,无流动资金继续生产,产品又是老款式,没人买。给领导们汇报,大家都说,全国手表厂几乎垮光了,重庆钟表公司只有破产一条路。”
2002年2月17日,市一中院宣布重庆钟表公司破产,2005年5月,公司破产财产整体拍卖,包括149亩土地、6.7万多平方米厂房等,最后卖出1.3亿元。2007年3月,国家商标局宣布注销“山城手表”商标。
欲“浴火重生” 光靠“回忆”不靠谱
而在2012年,重庆市****提出了重整钟表产业,并着手引进核心部件生产企业。
几经周折,一个偶然的机会,钟表产业招商组打听到,成立于1982年的香港精密钟表厂有限公司正打算筹建一个高端钟表产品制造项目,该公司在机芯制造方面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如果能引进落户,将使重庆在钟表计时及精密加工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在经过紧锣密鼓的招商引资工作之后,香港精密钟表厂有限公司于2013年在重庆注册成立了重庆市钟表有限公司,投资7亿元建设“钟表城”,重新推出了“SHANCHENG”牌手表。在阔别重庆人18年之后,这块承载着许多“老重庆”记忆的表再度出现在了重庆市民眼前。
然而在竞争如此强大的时代,老品牌的复出,主打怀旧情怀就能再创辉煌吗?答案是“不够的”。曾经的名牌洗发水“奥妮”也尝试过复出,但最终却以失败告终。原因究竟为何?
不少专家指出,老品牌,想要在市场上占得一席之地,必须对市场有相当精准的分析,从而找到自身的精准的定位才行。不仅如此,老品牌复出必须要丢掉以往的辉煌历史,必须以业界新人的姿态面对这个充满竞争的市场,充分了解市场动向,变化发展策略才有可能在市场立足。此外,由于老品牌离开市场已经有一段时间,新产品层出不穷,要想挤进市场,必须清楚的梳理自身优势,制定出相关的发展计划才能够实现完美的逆袭。
《Perfect Time时计》钟表杂志主编、背景收藏家协会理事、钟表文化学者常伟认为,国产手表缺的不是产量,而是有历史底蕴的品牌,有50多年历史的山城手表就拥有这种素质。“国产手表现在产量并不小,但是品牌文化塑造上并不强。”
常伟称:“从我个人的观点看,山城手表把价位区间定在1000元至20000元,跨度大,似乎既想抓住低端消费者,又不忍放手中端消费者,这在品牌塑造上并不明智。”不过常伟强调,新上市的山城手表为机械表,是顺应潮流的举措,而且山城手表有市场底蕴,必将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相关资讯:山城手表的数字历程
1963年 成立重庆钟表厂,开始生产闹钟,其前身是重庆乐器厂;
1970年 重庆造出第一批手表,共6只,全城轰动;
1977年 重庆造山城手表产量达7万只;
1980年 “SHANCHENG”牌手表名噪一时,它与上海牌手表、天津海鸥牌手表齐名,是国内最紧俏的商品之一。年产量达50万只;
1984年 年产量达130万只,随后三年最高年产量冲到161万只,累计实现利税4亿多元;
1988年 这年开始,重庆钟表工业公司首次出现亏损;
1997年 全面停产,累计亏损2亿多元,负债率高达227%。
2012年 重庆出台《重庆市消费品工业三年振兴规划》;
2013年 香港精密钟表厂有限公司、重庆市经信委和垫江县****签署协议,根据协议香港精密钟表厂有限公司落户垫江,在重庆注册成立重庆市钟表有限公司,作为“SHANCHENG”手表的生产制造商;
2014年2月 完成“SHANCHENG”商标的招拍挂转让手续。
1月14日,重庆市北城天街,正在售卖中的山城手表,据介绍,限量版镀金的山城手表一块要卖到1~2万多元。
1月14日,重庆市北城天街,一位市民正在端详新的山城手表。
1月14日,重庆市北城天街,正在售卖中的山城手表
1月14日,重庆市北城天街,市民正在端详新的山城手表
1月14日,重庆市北城天街,一位修理钟表的师傅正在修理顾客送来的老山城手表。据介绍,像他这样还能修理老款山城手表的师傅现在在重庆已经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