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峡移民成绩卓著
长江三峡工程是世界上迄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三峡工程建成后将形成巨大的三峡水库,水库全长663公里,水面面积为1084平方公里。 三峡工程成败的关键在移民,移民的关键在重庆,重庆承担着三峡库区85%以上移民任务。百万移民,世所罕见,人称“世界级难题”。 自1993年三峡库区移民工作正式实施以来,十年间,重庆库区累计完成移民投资290余亿元,迁建了2座城市、6座县城、51个集镇,建成城市道路453万平方米、大中型桥梁25座、水厂11座、给排水管网788公里、输电线路447公里,复建等级公路440公里、移民乡镇公路1200公里、8个县城(城市)港口和47个集镇码头,还建各类房屋2041万平方米,搬迁安置移民57.76万人,完成淹没 工矿企业结构调整888户,同时,库区生态环境保护、地质灾害治理、文物保护工作进展顺利,对口支援工作成效显著。2003年,三峡二期移民工程通过国家验收。 2003年,三峡三期移民正式启动,全年完成移民搬迁安置11.34万人,复建各类房屋230.96万平方米,实施并完成库区淹没工矿企业结构调整120户,引进对口支援重点经济合作项目12个。全年完成动态移民投资28.44亿元。2004年,完成搬迁安置移民11.38万人,其中出市外迁安置农村移民2.42万人。策划和启动了一批产业发展项目,签约62个对口支援项目,建成2.28万亩移民柑橘示范园和5个草食畜牧业项目。 目前,库区经济社会超常发展,城乡面貌发生了令人瞩目的变化。三峡库区正日益成为极具潜力的投资热土。
三峡文物抢救发掘
三峡文化是长江文明的华彩乐章。随着三峡工程的建设,重庆开始了三峡库区文物的大规模抢救性发掘和保护工作,进展顺利。
三峡工程重庆库区有云阳张飞庙、涪陵白鹤梁、忠县石宝寨等地面文物246处,涪陵小田溪、云阳故陵、巫山大溪等地下文物506处,可以说三峡文物保护的重点、难点在重庆。自三峡库区文物抢救工作全面启动以来,60多家来自全国各地的考古研究、古建维修、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赴渝进行抢救性发掘,已发现了新石器时代早期的陶器、巴文化青铜器、汉代神乌、南宋金腰带等一大批珍贵文物。截止2003年,重庆库区地下文物发掘与保护已完成近80余万平方米 ,涉及考古发掘项目318个。其中,巫山大溪遗址——新石器时代墓葬和哨棚嘴文化早期遗存的发现;丰都玉溪坪遗址——哨棚嘴文化早期阶段和唐代佛像的发现;忠县哨棚遗址——哨棚嘴文化早期遗存和西周陶窑的发现;开县余家坝遗址——战国巴文化墓葬群的发现;云阳旧县坪遗址——战国至西汉至西汉简牍的发现;云阳旧县坪遗址——战国巴文化墓群的发现;云阳马粪沱墓群——汉代画像釉陶锺的发现;丰都槽房沟墓群——汉代佛像的发现;忠县乌杨遗址——汉代石阙的发现;万州老棺丘墓群——汉魏中国象棋子的发现;云阳明月坝遗址——唐代城市考古的发现等,属三峡工程重庆库区的重要考古发现。 中国三峡博物馆已经基本完工,将于2005年6月18日正式开馆。《三峡文物展》已先后在重庆、香港、广州成功展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