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摆摊开始,罗军夫妇一直没有闲过,忙前忙后给客人包、煮抄手。
■附近上学的小学生把这里当成了吃早饭的食堂。
■一位才一岁多的小朋友每天都来吃罗抄手,他在半岁时就开始吃。
“罗抄手,你弄的抄手看起都香。”好吃狗排队守在锅边,口水滴答。“罗抄手”低着头光是笑,手工打的肉蓉和通宵擀的面皮在手里翻飞,抄手飞快成型。
九龙坡区玉清寺428车站旁这家手工袖珍抄手,就这样卖了26年。
很多人劝他开分店,全都被拒绝。“这些功夫都要手上过,要是(有人)真的愿意学手艺,吃得下这个苦,做生意不掺假,那我还可以考虑。”
中午12点,收摊。钱箱子里大把零钱,叠到一起并不厚。
“我们生意可以,一个月要找5、6000块钱。”程平整理着零钱说。她有点不好意思:“这点钱真的很少哈?但是我们还是满足了。”
1988年,22岁的罗军挑着一个担子,摆在玉清寺街边开始卖抄手。没有吆喝,街坊邻居闻着香味就来了。程平原本是玉清寺一家煤矿的职工,起初只是在小摊上帮忙,后来单位效益不好破产后,就跟着丈夫卖抄手,在轮胎厂家属区里摆了固定摊子。
单位破产后,好多同事外出打工,约程平一起去。她想了又想,没去。“还是一家人在一起好,亲情比啥子都重要。”她说,“也舍不得街坊邻居,这里满街都是熟人。”
从一开始5角一碗,到现在1两4块,2两5块,“罗抄手”一直便宜。罗军说:“卖那么贵干啥子?再便宜我们也还是在找钱噻。”
很多人劝他开分店,甚至有人愿意投资让他在观音桥、杨家坪或是解放碑去开店,全都被他拒绝了。“这些功夫都要手上过,要是(有人)真的愿意学手艺,吃得下这个苦,做生意不掺假,那我还可以考虑。”
真的有人上门学,北碚来的卖刀削面的大汉,说绝对能吃苦。跟着他做了一个通宵的面皮,第二天一早就走了。
23岁的儿子罗旭璐曾经对爸妈抱怨过:“你们一天起早贪黑,又找不到钱,为啥子不想想别的门路?”
说完了他又后悔。“我晓得他们是喜欢这里的人情味,大家喜欢吃他们的抄手,他们有成就感。”他说,“其实我是心痛他们的身体。他们每天都睡不好,爸爸做抄手做得颈椎都出了毛病,痛得很。”
摊子上大家摆龙门阵,有人说起现在的年轻人做事没长性,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罗军和程平就很骄傲。他们说,儿子大学毕业后做卖车的工作,天晴落雨没有打过退堂鼓。今年过年,“罗抄手”只休息了两天,儿子也只休息了两天,初三就去上班了。
“别个说是我教得好,我没教,他自己学的。”罗军谦虚地骄傲着。
在成都上班的小江,每年都要回来吃几天;嫁到德国的小妹儿,只要回来,早饭都是在他家吃。“他们专门来都是为了这个味道,为了找童年的记忆。”
“罗叔叔,煮两个二两。”32岁的肖科赶在收摊前来了,带着妻子。本来已经在做清洁的罗军赶紧拿出剩下的一点面皮包起抄手来。
肖科是“罗抄手”的第一批顾客,6岁上小学开始吃,吃了26年。他就住在轮胎厂家属区,每天的早餐都是一碗抄手。像他这样的孩子,罗抄手专门给他们办了月票,一个月要优惠几块钱。
妻子是渝中区马家堡的人,嫁给肖科后,也跟着他吃罗抄手。两岁的孩子,现在也是罗抄手的常客。重庆也有其他卖小抄手的店,他们也吃过,不晓得是因为感情,还是因为味道,反正,还是觉得罗抄手好吃。
“去趟外地,回来肯定要吃罗抄手。外地有朋友来,我也要带他们吃罗抄手。”肖科说,“不光是因为好吃,现在哪点还有几十年不变味道的摊子?”
罗军记得,那个考到浙江大学,现在在成都政法系统上班的小江,每年都要回来吃几天;嫁到德国和香港去的小妹儿,只要回来,早饭都是在他家吃;从渝北坐两个多小时车来吃的顾客,每次还要提前预订。别人订的抄手,他总是包好后放冰箱冷冻,取出后再放上一矿泉水瓶的冰块。这样的抄手,拿回家去不会变形、变味。
程平说,摊子上的桌子板凳,以前是放在社区闲置的仓库里。去年,社区要用仓库了,东西没地方放了。看她煮抄手的时候愁眉不展,有个顾客给她在轮胎厂家属区后面找了个楼梯间,刚好能放下全套家什。“放了半年,我现在都不晓得那个顾客叫啥名字,她也没收我们钱。”
26年,“罗抄手”的小顾客都长成了大人,近的是祖孙三代一起来吃,远的,不晓得到了哪个国家。“要说哪个专门回来看我,那是假的,专门来都是为了这个味道,为了找童年的记忆。”罗军说,“只要看到他们回来,看到他们都有出息,我就满足了。”
我给罗抄手打80分
“罗抄手”到底好不好吃?慕名前往的重庆晚报记者当然不会错过机会,昨天上午,叫了二两尝一尝。
先看外形,成人拇指大小,煮后外皮晶莹,透出里面嫩红的肉色,加分。
再看汤水,清汤里加榨菜、葱花、自己熬的猪油,很香。不过大人吃的汤里加了味精,不爱吃味精的可以提前让他不加。
吃抄手,入口抿一抿就化了。专门挑了几个吃肉馅,发现肉馅软嫩中略弹牙。罗军说,这都是手工捶打加上鸡蛋的效果。
沙坪坝也有家买小抄手的“掰抄手“,比较有名。记者感觉”罗抄手“和“掰抄手“口感相似,不同之处就是”罗抄手“通常都吃清汤,也可以自己加点辣椒,比较适合小孩、老人的口味。“掰抄手“则在清汤之外加了蘸水,年轻人粉丝多。
因为记者口味比较清淡,所以给”罗抄手“打了80分。喜欢尝鲜的市民如果要去品尝,最好是在中午11点之前去,晚了可能就吃不到了。想要带走的,需要提前一天预订冰冻好的抄手。
如果你身边,也有这样有人情味、有特点的小摊小店,请拨打重庆晚报24小时新闻热线966988。
■重庆晚报记者 谈露洁 彭光瑞 首席记者 冉文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