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合川鸡肉抄手传承人吕登华很利落地将一只鸡的肉与鸡骨分离。记者 龙在全 摄
2月15日下午,记者在合川区吕登华的“吕氏鸡肉抄手馆”里找到他时,他正在干这几十年来每天都要重复的绝活——“庖丁解鸡”。
只见刀刃轻轻滑动,一整只鸡在刀锋下被慢慢“解”开,15分钟后,这只鸡“骨肉分离”,鸡肉未分、鸡骨未断。
这“庖丁解鸡”,就是重庆市第二批“非遗”——合川鸡肉抄手制作技艺的独门功夫,吕登华是这门手艺唯一的传承人。
美味
抄手浓香 食客记了12年
在吕登华的鸡肉抄手馆,门前招牌下挂着的三只完整的鸡骨架,可谓活招牌。吕登华说,这就是“庖丁解鸡”后的鸡骨架——鸡骨不断、鸡肉不分,犹如给鸡脱下一件衣服。
“鸡肉抄手的味道,关键就靠6个字——汤鲜、馅美、皮韧。”吕登华说,熬制鸡肉抄手的汤用的其实就是被剔好的鸡骨架,而馅料也有讲究,要用60%的土鸡肉,配上40%的猪前夹肉,一边加入高汤一边不停搅拌,才会细腻、入味。
“最后就是抄手的面皮了。”吕登华介绍,他家的抄手皮都是量身定制,不论是韧度还是厚薄度,都与肉馅是最佳搭配。
在围观的食客中,陈女士一家人看得津津乐道。记者采访后得知,陈女士和她的家人来自四川遂宁,他们当天到合川游玩,为的就是重温一下这怀念了12年的老味道。
“我上一次吃鸡肉抄手是2002年,那时候这家店还不在这里!”陈女士说,12年前她在合川游玩,偶然间吃到了鸡肉抄手,回到老家后她一直对此念念不忘,“过了12年,我终于又吃到了这个老味道!”
“解”鸡
绝技
刀功有如传说 一天卖4000碗
鸡肉抄手的历史,并不长,只有80来年。据记载,是由一位名叫王志和的小生意人发明的,他每天挑着担子在街角巷尾叫卖,不少人慕名而来学艺,很快,鸡肉抄手独特的味道便弥漫了整座城。
1979年,刚刚从乡下回到合川县城的吕登华,也是像他的前辈们一般,到鸡肉抄手馆里拜师学艺,当时他没有想到,30多年后,自己会成为这一行唯一的继承人。
“学鸡肉抄手,我花了3年时间,其中‘庖丁解鸡’是最考验人的。”吕登华说,“庖丁解鸡”击退了很多学徒,而他却坚持了下来,也正是因为这门绝技,他才成为鸡肉抄手的传承人。他颇为骄傲地告诉记者,相传庖丁解牛,一把刀用十九年,而自己天天“解鸡”,一把刀也用了十余年,“跟传说中的庖丁差不多了”。
“我刚进这行的时候,鸡肉抄手在合川很受欢迎,想吃一碗要排好久的队。”吕登华回忆说,上世纪80年代是鸡肉抄手最兴旺的时候,店里只有4张桌子,但食客却愿意排着长队等,从早上10点开始排到下午1点,从下午5点又排到晚上7点,“那时候一天能卖4000多碗,现在虽然店大,却只能卖到七八百碗。”
困惑
技术难学 谁来传承刀法?
今天的鸡肉抄手馆,已经不复吕登华记忆中的繁荣。
吕登华年轻时,他的店里只卖鸡肉抄手,但如今,店里也卖起了家常菜。“光卖抄手,可能连房租都不够。”吕登华说,“每碗抄手也就6元钱,平均每天卖出六七百碗,只能靠‘副业’来添补利润了”。
现在最令吕登华头疼的,是继承人的问题。
“这门手艺非常难学,特别是‘庖丁解鸡’,我都记不清自己被‘庖’了多少刀。”说着,吕登华撩开衣袖,手臂上一条足有4厘米长的刀疤赫然在目。
困难的学习吓到了不少人,当初和吕登华一起学手艺的共有3人,但其中一人已离世、另一人则早已改行,如今只剩他一个。多年来虽然不断有人向他拜师学艺,但几乎每个人都只是浅尝辄止。
吕登华28岁的儿子吕雄文,跟着父亲学过两年,虽然能完整地做下来,但功夫还远远达不到父亲的高度。但就算如此,他也已经是现在除了吕登华外,唯一会做鸡肉抄手的人。昨日吕雄文告诉记者,自己已经答应父亲,会接下传承的担子。
但说到再下一代传承人,吕雄文还是心里没谱,“‘学技艺费时费力,抄手成本高、利润低,因此感兴趣的人大多都只是问问而已”。
简介
鸡肉抄手起源于合川,已有80年的历史,深得群众厚爱。鸡肉抄手因其馅心细嫩、汤汁鲜美、面皮洁白、软而不绒、油而不腻,令食客赞不绝口。重庆市****1999年命名其为“重庆名特风味小吃”,2001年被国内贸易局授予“鸡肉抄手中国名点”称号,2009年,入选重庆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包鸡肉抄手
声音
****将筹建展览馆
对于合川鸡肉抄手制作技艺的传承保护,合川区文化馆馆长、合川区文广新局副局长龙兵表示,已将鸡肉抄手的制作技艺通过影像、文字的方式记录保存下来,一来方便传播,二来为将来的技艺教学留下有效资源。
“在保护措施上,最重要的还是对传承人的培养。”龙兵说,未来他们将筹建非遗展览馆,鸡肉抄手的价值会在此呈现出来。同时,他们还会建立完善传承人资料库,为传承人提供教学场所以及资金帮助。
商报记者 郑旭鹏饶方婧 实习生 杜文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