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大名鼎鼎的肖家河家常面,店内坐满了食客,它的面具有重庆血统。 重庆晚报记者 彭洋 摄
重庆小面在成都等地的境遇,以及在全国面食爱好者口中的热度,无疑都让喜爱小面的重庆人热血沸腾。一些人认为,重庆火锅已经走向世界创下奇迹,这么好吃的小面,为什么没有推向全国乃至世界呢?为此,重庆晚报记者咨询了相关专家的看法。有专家明确指出,除了硬件上的问题外,重庆小面推广不畅的主要原因还在于软实力不够。
只宣传麻辣是误区 要找到小面根和魂
在央视纪录片播出之前,重庆小面为何一直不温不火?
“我们宣传的重点存在误区。”重庆市社会科学院企业研究专家王秀模认为,重庆小面最突出的特色是麻辣,但宣传麻辣却恰恰没有完全突出小面的特点。
王秀模认为,麻辣口味的面食并非只有重庆小面一家,四川很多区域的面食都打着麻辣旗号,所以用麻辣作为特色来宣传,没有突出到重庆小面的香、鲜等极具特色的特质。
“所以我们在推广重庆小面的过程中,在麻辣的特点之后,应当更深地发掘小面口感的根和魂,例如水面的特点,猪油、大蒜、葱姜等配料的烹饪和制作等,全方位地展示重庆小面的独特制作工艺和特色口感。”王秀模认为。
要标准也要特色 学容易教也方便
“我们推广重庆小面的另一个不利因素,是没有统一的标准。”王秀模说,重庆小面的味型虽以麻辣为主,但火爆的面摊都有自己的独门秘诀。百花齐放的口感本是好事,但从另一层面来说也导致在推广重庆小面的过程中,因为制作方式和标准不一而格外困难。不过,王秀模同时认为,标准应当相对规范,绝不是统一制作,让重庆小面千篇一律。有了一定的标准,别人学起来容易,师傅教起来也方便。
“规范重庆小面佐料标准的申请,我们已递交给相关部门审批。”市饮食行业协会秘书长张正雄的说法与王秀模不谋而合。张正雄说,重庆小面的相关标准是对小面佐料品质的一种规范,并非武断地规定重庆小面的做法。
张正雄说,由于重庆小面的经营者众多,素质良莠不齐,极少数素质不高的经营者使用劣质或国家禁止使用的佐料,这极大影响了重庆小面的品质和形象。所以,重庆小面标准化主要是控制小面的原料、佐料方面的品质,树立重庆小面健康、卫生的形象。
结合健康与营养 提升小面的地位
除了佐料等硬件上的问题,重庆小面推广不畅的主要原因还在于软实力。
“我们不太善于总结推广饮食文化。”王秀模认为,重庆人吃小面已经有相当长的历史,长期的饮食习惯其实已让重庆小面具备了自身的文化特色,推广者应当加以总结和归纳。
他举例说,从健康的角度来说,重庆小面的汤料、佐料都与当地气候特点紧密相连,我们应当把重庆人为什么爱吃小面的原因,与健康、营养方面的知识相结合。同时,重庆小面应该和火锅、江湖菜并称重庆三大特色美食之一,提高重庆小面在重庆饮食中的地位。
“重庆人吃小面的时间不短,但小面的历史的确不长。”张正雄介绍,重庆人吃小面有400多年历史,但与北方面食习惯形成的上千年历史相比还是不长,主要原因是辣椒是清朝时期才流入中国。所以,北方一些特色面食有着极其厚重的历史底蕴,经历了漫长时间的文化积累,其知名度和美誉度自然都更高些。重庆小面的名气要想更大,那么继续提炼、沉淀自身的饮食文化和历史传承是必需的。
在合适区域推广 走得太快不可能
做足了硬件和软件的功课,重庆小面就能够走向世界了吗?
“有句话叫一方一俗一味,重庆小面的自身特点,注定没有在世界范围内快速推广的可能性。”著名重庆通、文史专家肖能铸认为,各地饮食的特点都是气候、风俗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经过长时间形成的,并非衣物、手机这样的商品,能够快速推广到另一个风俗、气候完全不同的地域。
他以重庆火锅为例说,他曾在西安看到多家打着重庆火锅字号的餐厅,但了解后发现,几乎所有重庆火锅都按当地口味进行了改良,买单的也是以四川、重庆的食客为主。“如果重庆小面进入西安,试想会不会变成拉面版小面或其他东西呢?那么它还算不算正宗重庆小面呢?”
张正雄对此也表示了类似看法。他认为,重庆小面的味道、佐料以及重庆人吃小面的习惯,都和重庆的地理、天气特点有关系,具有十分明显的地域特色。比如在北方干燥的天气下,如果早上吃一碗重庆小面,****大辣的味道很可能让人一整天都会处于胃中发烧、难受的状态。反过来,老北京的豆汁拿给重庆人当早餐,同样不会受欢迎。
“世界上知名度很高的意大利面,实际上也是经过各种改良。就算是在中国,相信也少有愿意长期食用意大利面的。”张正雄表示,我们应当理性看待重庆小面的推广,在四川及周边饮食习惯接近的地区,时宜地推广重庆小面才是明智之举。
重庆小面勾起全国粉丝食欲
各地粉丝来渝拜师,学费6000~20000元还不一定当得成学徒
一部《嘿!小面》,让全国都兴起了一股追重庆小面的热潮。
在《嘿!小面》中号称吃遍重庆小面50强的面痴李杰平告诉重庆晚报记者,在纪录片播出后,不少陌生的外地人通过手机、QQ等方式找到他,有联系采访的,有请他推荐重庆小面的,但最多的还是想来重庆学习小面手艺的。
“以成都人以例,至今我已经接到20多个成都人想来重庆学艺的电话,都是想学了回去开个重庆小面馆。”李杰平说,15日他刚陪一位成都网友考察了4家重庆小面店,这位网友想把重庆小面与自己的卤菜手艺相结合,回成都开个特色面馆。
刘福全和老婆是黑龙江省佳木斯人,两口子在佳木斯经营了一个彩票投注站。11月21日晚,两口子在家里看完《嘿!小面》,当即决定要前往重庆拜师学艺,学成之后回佳木斯开一家重庆小面馆。“东北人本来就喜欢面食,如果能把重庆小面的特色与东北面食结合起来,生意应该不错。”刘福全告诉重庆晚报记者,12月18日他和老婆来到重庆后,就在李杰平的推荐下试吃了七八家面馆,最后锁定了位于渝北区绿梦广场的钓鱼猫面。
“我觉得他们大老远来学艺很不容易,而且也是在推广重庆小面,所以没收他们学费,只收了一点生活费。”钓鱼猫面老板夏长虹说,刘福全两口子的学艺内容包括进货、选料、作料制作、挑面等经营面馆的一系列技术。
重庆大学原经贸学院九三级贸易经济学学生徐肖,大学三年都在重庆度过,从吃新疆的拉条子面,到爱上地道麻辣的重庆小面,只花了短短一个月时间。已经回新疆工作十六七年的他,看到《嘿!小面》后激动了,借到重庆拜访老同学之机,到了很多家重庆小面50强去咨询学艺。目前,他正在家里做各种试验,不时把做出的重庆小面晒到同学群上。他告诉重庆晚报记者,下个月,他在乌鲁木齐开面馆的梦想就要实现了。
“《嘿!小面》播出后,目前重庆学做小面技术,视面馆名气和师傅技术,学费大约在6000元至20000元不等。”李杰平告诉重庆晚报记者,一般来说学时不限,学会为止,一个月左右初步掌握所有程序和技巧算是平均水平。不过并非有钱就能学到,部分名声在外的面馆根本不收学徒,“有的根本不在乎那点学费,主要是不想自己的独家秘方外泄。”
重庆小面佐料 网购火了
《嘿!小面》播出后不但带火了重庆小面的生意,也带火了小面佐料的生意。一些外地人无法亲自来重庆品尝,只好打起网购主意。这段时间,重庆小面佐料在网上卖火了。
在淘宝网搜索“重庆面”,重庆晚报记者发现相关宝贝4000多件,小面佐料从每包几元到十几元不等。在一家名为威其诺食品专营店的网店中,重庆晚报记者发现其正在以4.9元/包(150克)的价格做促销活动,本月成交记录已达到267件。
“我们主营的是一种名为‘秋霞重庆小面调料’的密封包装佐料,这个月生意突然好了起来,东北、西南、沿海等地的货单都有。”老板告诉重庆晚报记者,后来他才知道前不久有一部关于重庆小面的纪录片播出,算上来刚好跟生意火爆起来的时间基本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