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九龙坡区医学院路,市民们在罗森便利店品尝小面。 首席记者 钟志兵 摄
一碗热气腾腾、麻辣鲜香的小面,不仅拨弄着重庆市民的味蕾,也成为全球两大便利连锁巨头在渝开战的“导火索”。昨日,罗森正式宣布在渝店面推广“接地气”的“粉面一族”(包括麻辣面、酸辣粉和杂酱面)。而明日(24日),第一次入渝的7-11将开出首批两家店,并针对重庆本土口味推出特色面食。外来巨头两军对垒,重庆本土便利店却在“暗度陈仓”,纷纷加快对外扩张步伐。不过,借着《嘿,小面》的央视热播和巨头交火的“东风”,重庆小面能否开启如“兰州拉面”、“沙县小吃”一样的全国扩张路?
出招
罗森“接地气”卖小面
昨日中午12点,九龙坡区医学院路,两名女生路过一块展板前,瞄了几眼,转身走进展板背后的店里。展板上画的是麻辣面、酸辣粉和杂酱面,这里是罗森便利店医科大学店,早在19日,这里作为罗森首批两家店之一,试点推出“粉面一族”。
“我们预计每天能卖200碗,结果试运行的3天,两家店每天都在300碗以上。”重庆罗森昨日正式对外发布上市消息时,副总经理上野功向商报记者表示,“罗森的定位是针对年轻人,这里靠近高校,人流量大,也是我们选择在这里首推的原因之一。”
为了让“粉面”更贴近重庆口味,重庆罗森商品开发课主管林阳笑着告诉商报记者,根据《重庆商报》此前发布的“重庆小面50强”榜单,“我至少吃过十多家”。不过和小面馆的水面不同,罗森的面条为熟面。
此前不久,《嘿,小面》纪录片在央视热播,对此上野功笑着说,“这是个巧合,我们早在3个月前,就已经开始酝酿了,明年春天将在重庆所有罗森店推开。”
作为全球连锁巨头,罗森进入重庆已经超过3年,为何选择此时推出“粉面”,上野功坦承,“在接地气方面,我们还做得不够。”据他介绍,到本月底罗森在重庆总店数为77家,明年新开40家。而这个数字,距离罗森3年前刚入渝时宣称的“3年300家”的目标有不小差距。
另一方面则是盈利,“目前重庆罗森仅20%~30%的店面盈利,我们必须在商品研发、供应上更加‘接地气’”。上野功说。为了“接地气”,明年三四月罗森不仅将售卖新鲜水果、蔬菜、热咖啡,且可交水电气费,还不排除引进日本乌冬面。
原因
“抢先一步”背后的巨头恩怨
尽管称和《嘿,小面》热播是巧合,但罗森此时推出“粉面系列”还是给业内多了一些遐想空间——明日,第一次入渝的连锁便利店巨头7-11将在解放碑和沙坪坝开出首批两家店,专门针对重庆本土口味开发了特色面食,而且特色面食是重庆7-11首创,其他区域7-11都没有销售。
“(罗森)已经推出了?”昨日,负责重庆7-11运行的新玖商业发展有限公司营销部副部长王清越在电话中,显得有些吃惊。不过,对于罗森的抢先一步之举,她说,“这个,我不方便评论”。
事实上,作为全球范围内的便利连锁行业两大巨头,7-11和罗森“交战已久”,今年8月,在7-11独霸京城便利店市场9年之后,罗森在北京开出首家门店。此前,双方也已在上海、扬州等多个城市厮杀已久。走餐饮路线,则是两强厮杀的战场之一,罗森曾联手陶然居推出盒饭、饭团,而7-11则携手四川新希望集团,杀向山城便利店市场。
即将开店的7-11,清楚地看到了罗森在渝拓展的软肋——本土化不够。新玖商业相关负责人曾对媒体称,在商品供应和服务提供方面,如何快速本土化,对7-11来说并没有现成的模板,为充分了解重庆人的生活需求习惯,除了系统进行问卷调研外,还组织员工遍吃重庆的酸辣粉等小吃,让员工谈感想。
影响
重庆本土便利店“避锋外扩”
在九龙坡区医学院路罗森店一侧约50米的地方,坐落着另外一家面积相近的便利店——十多铺。这是重庆十分利商行连锁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政纲旗下的便利店品牌。1994年,李政纲在主城开出第一家便利店,成为我市涉足连锁便利店行业的第一人,目前旗下“十分利”便利店有90余家,“十多铺”便利店有30余家。
昨日接到商报记者电话时,李政纲正在山西出差,“我们正在和合作伙伴洽谈,不久将推出茶叶蛋、关东煮、玉米和包子等熟食,未来也不排除推出小面和酸辣粉。”
曾在深圳经营过便利店的重庆人赵彪,3年前在重庆成立了“可购”,目前门店数量已有156家,正在外地出差的他告诉商报记者,“我和新玖商业的负责人经常沟通,先看看他们推出粉面的销售情况怎么样,如果不错我们也将跟进。”
不过,7-11入渝、两大巨头在渝交锋也让他们平添了一丝担忧,这也是他们出差的重要原因之一。“我们明年将在山西和云南各开一家分公司,拓展‘十分利’和‘十多铺’这两个便利店品牌。”李政纲说。“我们也正计划进入云南开店。”赵彪向商报记者透露说,云南和山西这些地方外资便利店都还没有进入,还有很大市场空间,本土便利店除了扎根重庆外,还要避开巨头锋芒,拓展外地市场。
纵深
重庆小面“走出去”仍需“闯关”
争相“吃”面,让全球便利店巨头和本土企业在重庆“交手”。然而,这场竞逐最大的“劲敌”,还是重庆本土小面馆。
秦云是重庆老太婆摊摊面的第二代“掌门人”,也是目前执掌全国数百家重庆小面馆的老板。通过输出技术和开放加盟,目前全国已有600~700家小面馆能吃到“正宗”的老太婆摊摊面的味道。昨日,听说和他每天打交道的小面吸引了全球便利店巨头的加入,秦云稍感意外:“重庆小面卖点就是作料新鲜,现制现卖。”他认为,巨头来渝卖小面“不可怕”,相反更考验他们“入乡随俗”的本事。
同样经营重庆小面,在两路口体育路开小面馆的文咏就“保守”得多。4年前他在江北海关开了唯一一家分店。他告诉记者,门面难找、精力不够是他满足现状的主要原因。
以秦云为代表的“出走派”和以文咏为主的“保守派”,几乎构成重庆小面“乱战江湖”的版图。不论是外来巨头的抢滩进攻,还是本土小面老板的防守外扩,比火锅还出名、被称作“粗糙里带着精细乾坤”的重庆小面,都面临做大做强的“瓶颈”。
“加盟的第一步是老板必须亲自来学技术。”为了让小面在扩张的过程中不变味,秦云不断往加盟政策中添加内容。他认为,这也正是外来便利店巨头抢“吃”重庆小面时同样面临的问题。为了让加盟店尽快上路,小到原材料供应产地,秦云都要向客户“兜底”。“尽管如此,更担心的是有同行‘砸场子’。”随着《嘿,小面》的播出,重庆小面一下子受到极大关注,这让秦云反倒担心起来,“步伐太急了点。”他认为,目前重庆小面还缺乏协调统一的机构来稳定市场、整肃品牌,想趁势“走出去”还面临很多问题。
资金云集 如何同吃一碗“面”?
那么,这碗小面到底蕴含着怎样的“乾坤”?混迹这个乱战江湖,如何才能同吃这碗面?
网友曾经做过一个统计,每100个重庆人中,约三成人每天至少吃一碗小面,约15%的人每个月要吃20多次小面。仅在重庆,小面市场就如此大。因此,不管是罗森还是7-11,抑或是本土便利店连锁企业以及小面馆老板,大多都想不断提高开店数量来迅速巩固市场。
“当年重庆火锅如果没有标准化就不会有今天的成绩,如今重庆小面想要真正做大做强,务必定下标准。”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分析称,没有标准何谈市场?
重庆市连锁经营协会会长徐圣雄昨日接受采访时分析称,任何想称雄本行业龙头老大的服务业、零售业主,都在急于做连锁,“品牌”的作用很关键。但这恰恰是重庆小面目前最缺的。“首先,重庆小面千人千店,标准难定。”徐圣雄称,这对走出去的重庆小面馆,还是走进来的便利店巨头来说,都是一个问题。不过,虽然对此心知肚明,在诱人的“市场蛋糕”面前,看到商机的企业主不愿将利润拱手让人,重庆小面正在无规则中前行。
徐圣雄认为,标准难定的原因之一是缺乏统一协调的行业组织。“品牌意识需由****来牵头,这方面可参考沙县小吃的扩张路径。”他谈到,把重庆小面整体包装上路的工作,应成立专门的组织来负责。
徐圣雄称,成立一个行业组织,需要食监、质检、扶持政策等多方面因素的到位,首先食品安全须排第一位,可持久品牌的塑造必须以食品安全为前提。
此外,“框架”具备后,这个行业组织还须肩负品牌维护的引导工作。“避免‘成也小面,败也小面’。”徐圣雄称,原材料把关、管控方面的工作,丝毫不能松懈。
商报记者 高亮 谭亚
[点击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