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省社科院学术顾问林凌教授,“十一五”规划草案中提及“成渝经济区”,是****对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技术调整 ★省社科院区域经济研究所所长王小琪说,统一市场,实现资源共享、市场共建,打破条块分割,将有利于双方取得前所未有的双赢局面 成渝两城,唇齿相依,但8年来“西部老大”之争却让亲密无间的关系频显尴尬。“长期的行政割裂让成渝这两个无论是地理位置还是文化上都很接近的城市越走越远。”国家******土地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肖金成如是说。 肖金成的话印证成渝两城之间是有沟壑的,但如今,这沟壑将随“十一五”的到来被填平。在即将出台的国家“十一五”规划中,成都和重庆成为重点关照对象,使两城在“分家”8年之后再度实现另一种意义上的“合二为一”,这种全新的跨省经济合作将使成渝成为继珠三角、长三角、渤海经济圈后中国的又一个经济增长极。 消息是令人振奋的。但在两城尚没有正式迈动大区域合作的步伐时,“成渝经济区”则给了我们太多的想象空间:国家“十一五”规划的四大经济区为什么要选择西部的成都和重庆?拿什么来作两地合作的支撑?这次合作将会给两地带来怎样的机遇?成渝经济区一旦成立,是不是意味着8年的西部老大之争宣告结束……在一切尚未明朗之前,我们试图通过采访来寻求答案。 成渝经济遭遇了什么? ——两城经济的辐射未形成交集,使发展遇到阻碍 “作为一个经济区域,成渝从来就不曾存在过。”四川省区域经济研究会副会长戴宾教授说。 情况的确如此,在川渝地区的33个城市中,除了成都、重庆两个超大城市外,其余几十个都是中小城市,其间没有一个大城市,呈典型的断层特征。这导致该区域内的人口、产业、资本、技术、信息与人才向成渝两地高度集中,“成渝相距300公里以上,而两城之间以物资、人员、服务以及信息的交换为特征的空间相互作用力较弱。两个城市的辐射范围还远没有形成交集。”戴宾说,这直接影响了区域经济的发展,也使成渝两地在西部大开发中的经济向前发展受到阻碍。 戴宾认为,成渝经济区要形成,除了加强两地交通建设的同时,还应着力发展中间沿线地带城市群。在他看来,目前最适合成为成渝两地经济能量交换的区域是川南城市群,即内江、宜宾、自贡、泸州四城的聚集区域。该城市群紧邻成渝高速公路,而且正位于成渝两地中间点。 这种思路与省社科院学术顾问林凌教授不谋而合,在林凌看来,成渝经济区实际上包括了3个次经济圈:成都平原经济圈、重庆都市圈和宜宾都市圈,他认为,“只有当这些中间城市群逐渐成型,成渝两地才可能真正构成经济意义上的共同体。” 去年底,重庆工商大学副校长黄志亮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说,成渝两地具备良好的合作基础,问题是缺乏协同与错位发展。在西部大开发中,成渝地区经济基础强于西安、兰州等地,完全可以首先取得突破,未来的竞争是区域之间的竞争,目前长三角已经进入高速发展阶段,而珠三角与香港联手正在掀起一轮发展潮,成渝两地如果不能尽快从战略层面上联手合作,不仅不能实现对西部经济的辐射和带动,甚至有可能在未来的区域竞争中出局。 而早在1997年重庆直辖时,林凌教授在完成《成都平原经济区发展规划纲要》课题时就指出,成渝两地的发展战略几乎没有什么差别。他在当时就提出成都与重庆必须合作,建立以重庆和成都为两极的长江上游经济圈。 在去年8月底的重庆发展论坛上,******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与区域研究部部长李善同就透露,国家正着手完善区划,将全国划分为八大经济带,其中首次提出了西三角(四川、重庆和宜昌地区)经济区。 去年底,林凌和重庆市社科院副院长廖元和共同申请的“成渝经济区发展思路研究”课题中标“十一五”规划研究课题。令人欣喜的是,他们申请的课题被纳入“十一五”规划。 “十一五”为何关照成渝? ——西部经济增长极,最有条件的是成渝,是西部惟一连片的重点区域 戴宾告诉记者,近年来,作为城市化的高级形式,以大城市为中心的城市群在我国一些区域已经开始凸现。城市群的规模效应、集聚效应以及由此带来的发展红利使其成为21世纪影响和决定区域经济发展的主体,是一国或省域内最具增长潜能和竞争力的区域。21世纪的经济竞争将集中表现为区域之间、城市之间的竞争。以大城市为中心的城市群在结构状况(产业结构、组织结构、空间布局、产业群集及专业化程度)、区位条件、基础设施、要素的空间集聚方面比其他区域具有更大的竞争优势。“十一五”期间,京津冀、长三角这样的城市群将主导中国经济发展未来的发展,因此也就自然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京津冀、长三角、东北地区都跨越了省级行政区,这就需要打破行政区划界线,开展跨行政区的综合经济区规划。 另一方面,西部大开发已实施五年,如何进一步把西部大开发战略引向深入,是国家“十一五”规划乃至今后一段时期内需要深入研究和考虑的战略性、全局性问题。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有步骤地推进重点地区的经济发展,加快培育区域经济增长极,增强西部地区可持续的经济增长能力是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关键和着力点,也是****将西部大开发引向深入的基本战略思路之一。国家******的有关领导认为,下一个五年,要明确搞哪些地区,不能空喊。西部最有条件的是成渝地区,成渝是西部惟一的一个连片的重点区域,其他都只是一个个点,因此国家要重点支持成渝地区发展。 成渝地区是西部地区惟一成片发展,城镇最为密集、产业及人口最为集中的地区,是“十一五”期间推进西部大开发最为重要的地区。早在2002年******西部开发办即委托中科院陆大道院士开展《中国西部开发重点区域规划前期研究》,其提交的报告中就明确提出了“要积极构建以成渝两大都市为中心、各级中心城市相互联系和合作的中国西部最大的双核城市群”的战略设想。 戴宾说,2003年底国家******为编制好“十一五”规划,在全国发起了规划研究课题招标活动,《成渝经济区发展思路研究》被列入其中。我省著名经济学家林凌教授中标了该课题,并组织了四川省社科院、四川省宏观经济研究院、西南财经大学、西南交通大学以及重庆市社科院、重庆工商大学的一批学者完成了《成渝经济区发展思路》研究报告,向国家******提交了包括一个总报告《共建繁荣:成渝经济区面向未来的七点策略与行动计划》及十一个分报告。此次“十一五”规划草案中提出长三角地区、京津冀地区、成渝地区、东北老工业基地将成为区域规划的重点关照对象,表明最终可能采纳了该报告的主要战略思想和观点。 成都重庆拿什么来合作? ——双方产业结构的互补将使两地经济得到双赢 在民间看来,成渝两城长期以来存在纷争,但绝大部分官员和学者一致的看法却是:成渝两地实际上极具互补性。 “成渝两地商业竞争肯定存在,但从产业结构来看双方更多的是互补。比如成都的优势在于金融、商贸、电子工业、旅游,而重庆的优势在于汽车摩托车产业、装备制造业、能源、物流,两者几乎没有什么雷同,完全有条件协同发展。”省社科院区域经济研究所所长王小琪说。 “重庆的汽车和摩托车产业是个优势产业,成都却是该产业零配件的生产地,成都为他们配套而创下的产值一年就有10多个亿。这是双方良好合作的一个典型例子。” 王小琪说,重庆发展需要经济腹地,而四川恰好能为其提供广阔的原材料、产品、劳动力市场。成都市机动车保有量超过百万,在全国位居第二,其中私家车保有量排名全国第三,仅次于北京和广州。而且成都购车者较为理性,中低档轿车销量在成都较大,而这正与重庆将汽车摩托作为支柱产业的定位契合。 据来自重庆长安集团的一份数据资料显示,奥拓车今年最大的销售市场在北京(20%),成都名列第二,销量占总产量的16.2%。而排名第三的山东市场销量不到成都的一半(7.3%)。长安集团的长安之星、面包车等微车产品在四川销售火爆,从2000年至今年连续5年间,长安在四川微车市场占有率都在40%以上。 [点击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