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画/焦海洋
1月8日举行的重庆火锅协会年会传出消息,该协会正在制定新的标准,未来清汤、菌汤火锅或将不再被定义为“重庆火锅”。消息一传出就引发热议,有人认为这种说法显示出重庆火锅界画地为牢,缺乏包容性,也有人认为这是在强化重庆火锅的地域特色,保护重庆的传统饮食文化。
武陵山珍董事长毕麦认为,从字面上理解,凡是在热汤中边烫边吃的饮食方式,都应该叫做火锅。
记者查阅相关资料发现,作为烹饪方式和饮食文化的火锅,最早见于1700年前西晋文学家左思的《三都赋》。而辣椒传入中国仅有300余年历史。这意味着,中国人吃非麻辣的清汤火锅的历史,至少有1400年。
毕麦认为,现代意义上以麻辣为主要特征的重庆火锅,历史不足百年,如果不是麻辣口味就开除“锅籍”,不免有以偏概全之嫌。此外,重庆正在建设内陆开放高地,更需要开放的心态。如果强行按口味划分,难免会让在重庆生活但习惯于吃清汤火锅的人有一种“排斥感”。
重庆齐火锅总经理谢莉则坚持“清红之分”很有必要。她说,把重庆火锅概念缩小,专门定义为麻辣风味的火锅,有利于凸显这一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饮食的个性,提升重庆火锅业整体竞争力,从而在激烈的餐饮市场中站稳这个细分市场。
清汤、菌汤火锅到底该不该叫重庆火锅?欢迎广大读者参与讨论。(记者 吴刚)
叫不叫“重庆火锅”应由“上帝”说了算
重庆火锅协会认为清汤、菌汤火锅或将不再被定义为“重庆火锅”,相信这会让很多人疑惑,这就像熟悉已久了的邻居孩子,本来一直叫“豆豆”“明明”,现在,突然不让再叫这样的名字了,让人无所适从。
火锅协会是行业自助组织,应该在对火锅行业的规范、发展和自律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但此次对清汤、菌汤这类存在已久的火锅品种,以行业协会之名,让它们从“火锅家族”中限期消失,就让人费解了——要么是多此一举;要么是管了不该管的事情,做了不该做的主。
如果按照协会的方案,把重庆火锅,仅仅局限在麻辣的范畴里,笔者以为,既不科学,也不规范,更是对火锅业外延扩展的画地为牢,有作茧自缚之嫌。相信,这一“规矩”也缺乏千千万万“火锅爱好者”、“火锅发烧友”的支持。
火锅是重庆“知名度”很高的美食,从某种意义上讲,是重庆的一张名片。受到大江南北“好吃狗”们的垂青,影响甚至远播海外。长期受麻辣熏陶的重庆人,很多对那种浓烈的“红汤”情有独钟,而外地客,当然也包括部分本地人,虽经受不起火锅美味的诱惑,但实在无法消受那让人“刻骨铭心”的火辣,吃上一锅清汤火锅,也不失品味了一回巴渝文化。如果把清汤、菌汤火锅,从“重庆火锅”中开除“锅籍”,岂不是使重庆的这一“拳头产品”显得太过单一了吗?
清汤、菌汤火锅是不是“火锅”,其实完全用不着火锅协会来“正名”,它应由市场和广大食客说了算,这些涉及“民生”的事,还是把话语权交给“屌丝”,多问一问“元芳,你怎么看?”因为“上帝”才是用脚投票的“裁判”,那么,请让他们为火锅“正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