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李鹏 张炜玮
绿草如茵的照母山公园,一群可爱的儿童与来自世界各地的****们一起,亲手种下了友谊之树。
这是一张本届亚太城市****峰会的新闻照片,照片的背景是遥远的城市建筑轮廓。大自然像一位慈祥的母亲,静静地凝望着这一切。所有热爱城市、热爱生活的人们都为之怦然心动。那一刻,城市是如此繁荣生动,自然是如此宁静和谐。就在昨天,当《重庆宣言》带着“城市·人·自然”的声音载入史册的时候,未来更令人向往。
因为心中的希望,我们走到一起;因为同一个梦想,我们相聚重庆。沧桑的星球充满暖意,古老的重庆新思激荡。《重庆宣言》点燃的不仅是一座中国西部城市的梦想,全世界也许都会深深记住重庆,都会为《重庆宣言》中那些务实和理性的语句而感动,都会在百余名各国****的感悟中清晰地看到更为广阔和深远的和谐愿景。
城市生生不息的可持续发展,是人民从古至今孜孜以求的梦想。中国历经数千年的“天人合一”理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这一理念中,宇宙是一个整体,人是宇宙的一部分,蕴涵着对城市、人、自然三者关系的深入思考和高度智慧,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城市,相融共生休戚相关。
为了向亚太地区和全世界表明与会各城市在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中的共同愿望,重庆市****提议在峰会上发布共同宣言。这一提议很快得到了亚太城市****峰会常设秘书处和参与城市的同意。
于是,在重庆举办的第五届亚太城市****峰会,形成了峰会举办以来的第一份宣言。
在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的幻想中,马可·波罗这样对成吉思汗说:“城市也认为自己意味着建筑和人群,但是这两者都不足以支撑起那厚重的城墙。对于一座城市,你所喜欢的不在于多少个奇景,而在于她对你提出的问题所给予的回答。”
《重庆宣言》给予我们的回答是,城市、人与自然之间可以发出更为美妙的声音———城市不仅意味着更多建筑的增加、更大面积的绿化、更便利的交通,更意味着城市与她的人民可以拥有更为丰富的内心世界,与她所处的自然环境更为和谐。在人口的迅速膨胀中,城市不应当被我们视作征服的对象,而应是共同成长的伙伴,我们应当将温情脉脉城市印记植入心底。
每一个曾经辉煌的国家都与一座伟大的城市交相辉映。14世纪的威尼斯之于意大利,16世纪的里斯本之于葡萄牙,17世纪的阿姆斯特丹之于荷兰,18世纪的伦敦、巴黎之于英国、法国,20世纪的纽约之于美国……城市是现代文明的象征,毫无疑问,我们希望更多的城市成为下一个不同凡响的代表。
2005年的秋天,在中国重庆,《重庆宣言》的诞生让我们拥有了更多期待。为着共同的主题,我们身在重庆心系亚太,我们身在城市心系自然。
[点击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