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恩杰与妻子正在制作熨斗糕。
跳跳糖
糖画儿
棉花糖
酸梅粉
这样的美味早点,因为工序复杂利润薄,已经很少有人卖了;而类似的美食,消失的速度也许会越来越快
上周,本报寻访到的糯米团勾起了许多重庆人对儿时美食的回忆。一些读者也开始自己找寻美味,却发现许多美食没了踪影。比如老重庆的早餐中,熨斗糕让从上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出生的重庆人都吊足了胃口。不过,现在似乎消失了。
找吧。
“有的老了,
有的病了,都搬光了”
在较场口磁器街有一家“哑巴熨斗糕”很有名。
这熨斗糕香味扑鼻,咬一口满嘴酥脆香甜,虽烫得说不出话,还是让舌头在嘴里不停地搅动着。
昨日早上7:30,晨报记者专程来到这家摊子前。见到客人,老板露出憨厚而爽朗的笑容。
“我叫冯恩杰,和妻子都是聋哑人。”等待间隙,记者和冯恩杰凭一支笔、一张纸聊了起来。这个摊点是冯恩杰夫妇糊口的“工具”,不过他却一直称自己在“做生意”。
按照一位读者的回忆,曾经在解放碑五一路口往警备区方向,沿街都是卖熨斗糕的,无一例外,他们都是聋哑人。那时候,还未走到摊位前,便可在远处闻到一股糕点的香甜味。在花市上学的学生、解放碑的上班族只要经过这几家摊位前,多数会停下花一元钱尝个鲜。
记者询问冯恩杰是否跟他们是一起的,他点了点头,但随后伸出右手画了一圈,然后比划个“1”字,笑了笑。他的意思是说,现在整个解放碑和较场口地区,就他们一家卖熨斗糕的了。
“有的老了,有的病了,都搬光了!”冯恩杰写下这句话,陷入了回忆之中。18年前,冯恩杰开始在原来的地方摆摊,那时候有5家卖熨斗糕的摊点,但慢慢地,他们都各奔东西,就剩下他们一家了。他们曾搬到渝中区法院一带做过生意,5年多以前将摊位挪到了现在的地方。在描写所在区域时,冯恩杰依然用的是“市中区”,也许他的记忆还停留在当时。
摆摊18年,
为了即将大学毕业的女儿
18年以来,无论下雨还是天晴,老两口都在磁器街街口摆摊。现在两元3个、两元五4个的价格,吸引了过路的许多人。每天,冯恩杰能卖出100~130元左右的熨斗糕。我们算了算,按照每个7毛的价格,他们每天最多能卖出200多个。
“女儿是健全人!”冯恩杰写下这段字后又加上了一句,“还在西南大学读大学。”然后又笑了起来。而这也是他们摆摊卖熨斗糕的动力,“我们没有工作,做生意都是为了赚钱,为女儿交大学学费。”
每天早上6点多,老两口就要将装米浆的铁桶,装白糖的碗,铁架子和火炉搬到摊车上,然后推到车站旁开始卖,一般9点收摊。“有时候是8点半。”冯恩杰表示,市政管理有时候不让他们摆太久。
谈到这里时,天空下起了大雨,冯恩杰的老伴将一把大伞撑开,继续做生意。看着来的人少了,冯恩杰点上了一支烟。
住在冯恩杰楼上的郭阿姨向我们讲起了冯恩杰一家的事。郭阿姨说,冯恩杰具体多少岁,她也不清楚,但根据女儿今年大学毕业来推算,应该也有“50多、60岁了”。
郭阿姨说,冯恩杰两口子曾经在渝中区大溪沟一家福利厂工作,但后来单位垮了。
“女儿很听话,还考上了大学,全靠他们做生意的钱来支撑。”郭阿姨说,在邻居眼里,冯恩杰两口子为人很好,邻里家有活儿需要帮忙,修通道电线等,夫妻俩都乐意帮忙。如果不能交流,他们便会掏出随身携带的纸和笔,写下来进行沟通。
“早上摆摊,下午买菜后便回家照顾80多岁的老母亲,一家人过得也还其乐融融。”郭阿姨说。(记者 周意立 王秋思)
张小姐在江北住了30多年,对于熨斗糕的回忆,始终难以忘怀。她记得,在老海关对面的地下通道路口,有一家卖熨斗糕的,味道很好。
晨报记者也顺着张小姐提供的线索前去寻找这家店铺,但问到摊位后,女摊主却告诉记者:已经有两年不卖了。
这位女摊主说,自己在现在的摊位卖熨斗糕二十几年了。但由于利润薄、工序复杂,她近年来卖起了三角糕,“两种吃的浆汁都一样,没得任何区别。”她坦言,做熨斗糕要麻烦许多,而三角糕却要方便很多,“现在去找装熨斗糕的碗都不好找了!”她说,自己做熨斗糕的模具都已经废弃了。
不过,女摊主告诉记者,自己的哥哥还在松树桥附近卖熨斗糕,每天早上和下午三点分别在花卉园和建材市场摆摊。而她的一个远房舅舅也在建新市场摆摊卖熨斗糕。
一位曾经试着做熨斗糕的摊主告诉记者,熨斗糕调汁、插眼等工序都比较麻烦,一旦失败,全天都白费了,是一个吃力不讨好的活。
随着卖的人越来越少,张小姐很担心:恐怕再过几年,熨斗糕吃不到了。
为此,记者采访了重庆市糕点协会相关负责人。该负责人表示,熨斗糕这样的手工作坊,本身不具备规模化经营的能力,即使被淘汰也很正常。“它们只能辐射周围片区,无法规模经营。尤其是在食品安全的标准越来越高的情况下,如糯米团、油茶等早摊点,被淘汰的速度会越来越快。”
工序复杂利润薄,熨斗糕少人卖了
如何制作熨斗糕
重庆人叫的“熨斗糕”,有人取谐音叫“印度糕”。由于其烙制的器具很像老式的熨斗,故得名。
熨斗糕是用米浆在火炉上烙出来的。炉子是铁桶打制而成,下半截开口做个风门,上面在一块铁板上铸12个大小均匀的圆孔。为了让其均匀受热,圆孔的大小,正好放上烙熨斗糕的小铁锅。
制作时,聋哑夫妻在一个装米浆的大桶里,加入白糖、鸡蛋,再用一个大勺子习惯性地调匀,然后一勺勺地把米浆放进小锅,过几分钟烙至封皮时,用细铁丝把糕边划松,顺势将糕翻个面放入另一个锅里,慢慢地烙另一面。烙至两面呈金黄色,再将其取出。
记者发现,摊主每次只烙11个,留下一个空锅,用来不停地倒腾,在烙的过程中还要不断地调换锅的位置,让锅均匀受热。
烙的关键就是火候了。如果火大,外面已经黑糊了,里面还没好;火小了,里面的都煨熟了外面的皮还没黄。火候掌握好了,烙好的熨斗糕有良好的松硬度,外酥呈棕黄色,里面松软香甜。
美食推荐>
上期推荐了大渡口的美食,今天寻找两路附近的美食,下一站是南滨路。
○机场路奥特莱斯购物广场D馆LG楼,维拓意大利酒窖餐厅,特色菜:安格斯牛柳。
○滨港路49号金港国际(近嘉渝电影院),小丸子料理店,特色菜:小丸子手卷。
○三亚湾水产市场二期,大东海海鲜大排档,特色菜:现买现吃的各种海鲜。
○江北国际机场候机厅大厅1楼,康师傅私房牛肉面,推荐特色菜:金牌私房麻辣牛肉面、花生冰沙。
○农业园区宝圣大道西政渝北校区正门斜对面,谷为粥,特色菜:皮蛋瘦肉粥、芽菜鸡丝炒饭、回锅肉炒饭。
○回兴镇宝圣路西南政法大学上行200米,老队长知青火锅,特色菜:毛肚、香菜丸子、无骨凤爪。
○空港大道33号,蓉和豆腐庄,特色菜:麻婆豆腐、家常豆腐。
○双龙大道426-428号,翠云水煮鱼,特色菜:水煮鱼、酸菜鱼、番茄鱼。
○宝圣大道537号,政谊校友自助烧烤吧,特色菜:自助烧烤美食。
○回兴街道双湖路16号颐泰苑E栋,铁锅门养身香辣馆(两路店),特色菜:香辣虾、竹笋鸡。(见习记者 吴黎帆)
那些正在消失的味道
1.酸梅粉:那个时候,酸梅粉绝对算是时髦零食行列里的一员,而且吃法也很特别。用配套的小勺子舀着吃,也有用吸管慢慢吸着吃的。把酸梅粉送进嘴里,含上几秒钟后再咽下,一股酸甜味道是不少人难忘的记忆。
2.跳跳糖:那个年代小孩子比较奢侈的零食之一,3毛钱一包,弄一点点倒进嘴里,甜甜的味道噼噼啪啪跳得满嘴都是。
3.果丹皮:红色的山楂片卷成卷,一口咬下去很劲道,也有慢慢品味细嚼慢咽的,放学花上5分钱,买上一根一直吃回家。
4.金币巧克力:这可不是那时候孩子们零食中的家常便饭,在记忆里,这是学校运动会时,专门用班费买来给参加比赛的同学补充能量的宝贝。
5.******淇淋:那个时候的******淇淋绝对给力,没有任何添加剂,就是纯奶油+白糖做的。那时夏天最幸福的事就是和家人一起去买一大块“****”回来放在家里慢慢吃。
6.爆米花:当年的爆米花,都是拿个类似铁锅的东西摇出来的。当年手执此铁锅的,一般是个中年男人,出现频率大概每星期一次,小孩子们会排着队,每人拿一个小盆,装着大米,然后把大米一股脑倒进那个铁锅里,放点白糖,中年男人就摇啊摇,小孩子们会全部用手捂住耳朵。一声巨响过后,甜丝丝的爆米花就出来了。
7.大大泡泡糖:用现在的眼光来看,泡泡糖早被逐出主流零食的范畴。但那段难忘日子里,大大泡泡糖算是孩子们手中的高级货了。红色是草莓味,橙色是橘子味,谁不会吹泡泡,就要被 其他孩子笑话,很多高手还可以吹出里三层外三层的至高境界。
8.糖画儿:这种小玩意儿现在在磁器口还能看见,一般是个老大爷在做,一个轮盘上面有12生肖和其他图案,你转到什么老大爷就给你做什么。做出来的小动物栩栩如生,可以拿着玩儿,或者直接吃掉。每一个孩子都有一个抽中糖龙的梦想,比较大呗!其实糖猪才是最划算的,用料多!
9.棉花糖:同样是在磁器口才能看见的东西,过去这种东西随处可见。卖棉花糖的把一勺白糖装进一个圆圆的容器里,然后用力地搅动容器旁边的一个转柄,再拿个小棍子在容器中间来回转动, 不一会一大朵香甜的棉花糖就成形了。
10.酒心巧克力:打开锡箔纸的包装,轻轻咬一口,里面的酒和糖渗入巧克力,顿时整个人都变得清爽。
11.宝塔糖:过去驱虫用的药,味道很甜,当时的孩子们就把它当零食,没事就抓几颗吃。
12.无花果:一个半个巴掌大小的白色袋里面装的就是细细长长的无花果丝了,吃完后嘴唇还会变得白白的。(见习记者 吴黎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