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商务网,重庆电子商务第一网!!
首页 新闻中心 汽摩房产 经济 交通 规划 金融 旅游 美食 区县 西部 图片库 摩天迷 宣传片 IT CBD 女性 留言 许愿墙 解梦 算命 论坛
重庆旅游 > 旅游新闻

【社会】民俗文化痛并寂寞着
  2005/10/14 19:18:48


《妆台秋思》的曲调像雾一样弥漫在“灵韵民乐茶坊”里,穿过门帘顺着重庆市磁器口的石板路散发到空中,慢慢消逝。张忠荣闭着眼睛,沉醉在演奏里。乐曲凄楚缠绵,如泣如诉。这是首由琵琶曲《塞上曲》的一段改编成的描述王昭君思念故土的乐曲,他的演奏深深打动着记者。

  一曲终了,没有鲜花,没有掌声,乐音戛然而止,茶坊陷入沉寂———在采访的40分钟内,记者是惟一的听众。

  借问人间愁寂意,民乐之声渐哑喑

  

  张忠荣,53岁,下岗工人,17岁始习竹笛,曾获四川省南充地区总工会职工独唱演奏音乐会笛子演奏第一名。“灵韵民乐茶坊”民乐队由张忠荣等9名下岗工人自发组成,平均年龄50岁,领头人是当年的赴云南知青王大光,王演奏扬琴。“我们像上班一样,每天都来。”他们说,“我们都喜欢搞民乐,也能‘找点稀饭钱’。”

  他们每天13时开始演奏,直到客人全离开时才结束,“稀饭钱”却很难找。茶坊的茶5元一杯,生意却很冷清。“借问人间愁寂意,伯牙弦绝已无声”,这是薛涛关于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悲壮故事的名句,知音钟子期死去后,俞伯牙摔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那份知音难觅的凄绝忧伤在两千多年后,在这里变成了另一种伤感惆怅。

  

  即使一个客人也没有,民乐队也坚持练习、演奏。他们津津乐道的是,****官员在茶坊开业时曾来捧场,这让他们能忽略尴尬的现实:街上最热闹的地方,是打麻将的茶馆,不是奏民乐的茶馆。

  茶馆民间文艺:今天的寂寞让我如此伤怀

  茶馆是磁器口最有特色的一景。老人说,磁器口因明清时盛产及转运瓷器而得名,因瓷磁谐音而改现名,明代形成商业码头,清末民国时期达极盛。

    

  历史上,当地纷争都由仁义礼智“四堂社会”的“袍哥”大爷解决,讲道理平纷争大多选在茶馆,茶馆由此兴盛。

  是时,“春节龙灯狮子舞,连台春戏唱不完”,平常时分的特色则是艺人茶馆,边品茗边欣赏民间艺术:川剧坐唱、四川清音、四川竹琴、荷叶清唱,更多的是说书茶馆,登台说书的人都是道中高手,遂称“品仙台”。

  但如今,这些极富地方特色的茶馆民间文化,有的业已消失,有的正艰难地坚守着。“川剧坐唱中心”据说是惟一还在唱川剧的茶馆,但也只有每月10日、25日各一次,记者来时,茶馆只充斥着麻将声。

  75岁的崔雅修的“龙隐茶坊”一度曾表演川剧。清瘦矍铄的崔很爱唱川剧,以前常邀请老剧友来自娱自乐。最初茶馆的盈利尚能补贴,后来渐感吃力,川剧于是无疾而终,空留下戏台子,沉默着见证曾经的热闹和迷醉。“中青年人听川剧的很少,他们不明白那是种艺术,反而认为锣鼓让他们烦躁。”崔雅修满脸无奈。

  崔的几个孩子前后投资100多万元开发了“磁器口民俗文化村”,占地9亩多,建筑主要仿照明清风格,挂着一些放大了的川剧脸谱,但搭起来的戏台子却主要被用做唱卡拉OK了———这使“民俗文化村”看起来更像是供人们休闲消遣的仿古建筑群。“我们取了这个名字,最初也想主要做民间文艺方面的事情,但经营上出现了困难,就搞成这样子了”,老板之一的崔太环说,“我们也做了一些事,比如花钱搞了壁画,但来的人一般都不看这些东西,他们来了就是打麻将。”

  难却坚持着,爱而期待着

  

  坚持,是如今的磁器口民间文艺除退却外的另一个关键词:譬如莲花落、譬如打更、譬如抬花轿……

  即使已83岁高龄,唐森棣仍在茶馆为客人唱“莲花落”。“莲花落”传说由山东流传到巴蜀民间。唐森棣的唱词都是自己编的,介绍磁器口的古今、老重庆。

  唐森棣同时也是磁器口第一个打更人。2000年开始,他每天都打着更将古镇敲入梦乡,如今,后继者将这种民俗坚持了下来;古镇同时还有抬花轿表演,衣着光鲜的轿夫抬着大红轿慢悠悠地走过长长的石板路……

  

  磁器口位于重庆市区近郊,面积1.18平方公里,宋咸平年间(公元998 -- 1003年)兴镇,建筑极具川东民居特色,雕梁画栋,窗棂精美,一条石板路更有着无限韵味,1998年被******确定为重庆市重点保护历史街区。

  古镇是“沙磁文化”发源之地,沿袭着当地古老的生活方式,地方特色韵味浓郁。此地文化名人众多,曾聚集过郭沫若、徐悲鸿、丰子恺、傅抱石、巴金、冰心等文化名人,丁肇中也曾在镇上就读。此前,当地****已规划将其建设成巴渝文化特色的旅游新区。

  

  曾有人将磁器口和丽江、周庄相提并论,这样的古镇,自然被视为民间文化的天堂,现状却让人始料未及。而在重庆主城区,民间文艺的处境则更为艰难。事实上,这是一种全国性的现象,在现代流行文化的强力冲击下,城市里的传统民间文化艺术普遍低迷,但是,如果有一天,连这样的古镇上的民间文化艺术都被时间的尘埃完全掩盖时,人们会不会陷入另一种迷茫:我从哪里来?我在哪儿?

 [点击评论]

更多>>   相关资讯
跨越山海,一颗柠檬靠什么“闯世界”?
重庆铜梁试点“产业人才企业自主认定”
最长冰雪季来袭 知名雪场提前开板 重庆雪友订
2025广州文旅推广活动在重庆举办
重庆黔江濯水:千年古镇焕新生
铁路保障+文旅融合 渝东南渝东北迎来客流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