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们在火锅节上品尝“天下第一大锅” 本报资料图
商报图形 苏小鸥 制
本周六下午四点,规模盛大的万人火锅宴将在南滨路正式开席。昨日在第四届中国(重庆)火锅美食文化节新闻发布会上,组委会人士透露,10月31日数十家知名火锅企业将在南滨路上摆出1100桌火锅,宴席将持续到当天晚上12点整,预计赴宴人数将超过20万。南岸交警支队表示,南滨路海棠路口到上索路口将禁行,建议市民最好不要自驾车前往。
31日海棠大道单向行驶
昨日,南岸交警支队发布了南滨路临时限制车辆通行通告。从10月31日凌晨00:00—11月1日晚24:00,对南滨路海棠路口到上索路段实施交通管制,除持有通行证的车辆外,禁止一切车辆进入,同时海棠大道单向行驶,禁止下行,位于四海大道的海棠溪立交只下不上。
由于当晚人流量会骤增,组委会建议市民最好不要自驾车前往,确需自驾车辆的,可分别经长江大桥南桥头立交、南坪东路、弹子石和四海大道方向进入限制区域(即南滨路四海路口至宏声路口路段),并在其外道路两侧路段或宏声路、海棠大道指定区域停放。
同时,南岸区副区长汪建华表示,已经组织冠忠公司、巴士公司的运力,快速疏散人员,据悉,目前经过国际会展中心的公交线路有40余条,车辆拥有1000余台,火锅节期间部分线路还将分时段增加班次,发车时间将达到每分钟一班。
火锅宴定价30~50元/人
“开宴当天预计将消耗鸭肠4.5万斤、毛肚5万斤。”火锅协会副会长李德建表示,火锅宴将设1100桌,宴席将预备20~30万份火锅材料供市民品尝。市商委副主任陈国华介绍,万人火锅宴定价为30~50元/位的统一价位,就餐标配为:油碟一个、餐巾纸及筷子一套、免费饮料一份、菜品一套,具体菜品定价由企业自定。
据了解,火锅节将从10月30日开始持续到11月1日,其中万人火锅宴从31日下午4点持续到当天晚上12点。记者从德庄、骑龙、刘一手等火锅企业了解到,目前各个火锅企业均已开始从各直营店抽调人手,服务火锅节。
餐饮巨头献策美食之都
北京的东来顺、成都的皇城老妈、内蒙古的小肥羊……本次火锅节吸引了众多市外火锅餐饮品牌的关注。据火锅协会副会长李德建透露,11月1日,包括重庆火锅老板在内的200多位火锅界人士将齐聚重庆,共谋如何打造重庆美食之都,此外,老板们还将重点讨论火锅的标准化、****厨房的建设等话题。
筹备
烫火锅 市民将成“画中人”
为了能在火锅节上博得更多人气,各参展企业在展台布置、菜品创新方面都煞费苦心。据了解,火锅节的布展翻版了奥运画轴,市民吃火锅可成“画中人”;火锅老板们将在现场炒制火锅底料;而天下第一锅将由红汤变成绿汤。
重庆火锅翻版奥运画轴
“在奥运开幕式上,张艺谋用画轴来展示中国文化,这次火锅节上,我们也用画轴来展示我们火锅的演进。”刘一手执行副总赵庆告诉记者,为了这次火锅节的布展,刘一手专门请设计师把展场布置成了一个画轴,把30张桌子摆在画轴上,从老火锅的吃法、菜品,到现在最流行的单锅电磁炉一一展现,而赴宴的市民也将成为“画中人”。
40火锅老板现场拼手艺
作为此次火锅节的压轴好戏,40多位火锅老板将在11月1日上午齐聚南滨路,参加火锅技艺大赛,炒制火锅底料。据悉,小天鹅的何永智、德庄的吴恭贤、秦妈的秦远红等火锅界巨头均将参加。
为了赢得比赛,火锅老板们开始琢磨点子。骑龙火锅总裁任鸿秀告诉记者,她决定让老公李兴建参加,“到时候肯定有很多女老板上阵,男选手肯定要吃香些。”记者了解到,我市很多火锅企业都是靠老板自己炒料、调料而打开市场,他们炒底料的功夫绝对了得,届时赴宴市民就有口福了。
天下第一大锅“变色”
提到火锅节便不得不提德庄的天下第一锅,据德庄董事长李德建透露,今年的火锅节上,天下第一锅将“由红变绿”,锅底将由清油、青花椒和青海椒炒制而成。据了解,为了“填满”这口大锅,青花椒都用了半吨左右,火锅底料重达3吨。同时李德建还透露,尽管万人火锅宴只在10月31日举行一天,但天下第一锅将摆足三天,市民可前往南滨路品尝。另据了解,健康、绿色将成今年火锅节主打,多家火锅将主打野菜、菌类、山珍等清油火锅。
配套
临时公厕解内急
本届火锅节上,三急问题将不再是大问题,市政委已经落实了一定数量的临时公厕,并发动南滨路沿线经营单位开放店面厕所,赴宴市民可以直接借厕“方便”。同时,16个方案确保火锅节正常进行,其中包括食品卫生监督及医疗救护方案、液化气安全监督方案、消防安全方案等,如每5桌将配备一个灭火器;派专人巡查现场液化气罐;为了保证食品新鲜,所有材料当天运至现场。
链接
重庆有5万火锅店
记者从市火锅协会了解到,目前重庆市共有火锅店5万多家,占到全市餐饮营业网店的62.2%。火锅年营业额达到130亿元。重庆火锅在全国开店三千多家。2004年首届火锅节时,约有800多张桌子,开节当日接待量8万人次左右。到了2007年,万人火锅宴的参与企业已有64家,共计1006桌,10万市民前往品尝。本组稿件由记者 陈柯采写
[点击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