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4日,武隆区仙女山街道荆竹村,游客走进民宿。记者 李雨恒 摄\视觉重庆
清晨,仙女山的薄雾还未散尽,武隆区仙女山街道荆竹村党支部****高燕的手机就急促响起,“高****,上海来的客人反映有异味……”“乡宿联盟”成员、归原小镇民宿负责人闫成强的语气里透着焦急。
高燕记下房号,立刻拨通片区网格员老杨的电话:“老杨,赶紧去看看,要让游客住得舒心!”
自今年3月担任荆竹村党支部****以来,高燕对这类突发情况的处理已驾轻就熟,“仅7月就来了30余万人次的游客。人多了,各种小问题就难免,我们尽量争取第一时间解决。”
谁能想到,这个曾因山高坡陡、地少人穷被戏称为“光棍村”的小山村,如今随着成千上万游客的涌入,家家户户吃上了旅游饭。
“没有党和****的带领,这样的变化是不可能发生的。”荆竹村农家乐经营者杨小波的一句话,揭开了荆竹村蝶变的密码。
党建引路
三级****联动破穷根
平均海拔超千米的荆竹村,大半区域属喀斯特地貌,地块破碎、石漠化严重,加上地处偏远、交通闭塞,曾长期发展滞后。村民们祖祖辈辈靠种植土豆、玉米、红薯这“三大坨”勉强糊口。
荆竹村命运的转折发生在2015年。
脱贫攻坚战的全面打响,叠加仙女山被评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的利好,为这个山村注入了全新的发展动能。
“区里构建了区委****抓全域设计、乡镇****抓全景打造、村级****抓全时服务的‘三级****联动抓总’责任体系,推动‘三栖’经济+文旅融合发展。”高燕介绍,武隆区委、区****制定的《武隆旅游“三次创业”发展规划》让荆竹村找准了发展方向。
正是在三级****联动下,荆竹村引来了“金凤凰”——归原小镇项目。
这个采用“旅游景区+田园综合体+特色小镇+美丽乡村建设”融合模式的项目,用现代创意激活传统乡愁,致力于把荆竹村的一片“荒原”变成令人向往的“归原”。
2016年,随着武隆旅游热度攀升,涌入荆竹村的游客越来越多。武隆区顺势将村里原来的产业路升级为标准化旅游路,为荆竹村的转型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随后,葡萄仙坛、仙家菜圃等10多个高山特色产业园如雨后春笋般涌现,30多家中高端精品民宿错落分布在荆竹村的绿水青山之间……
曾经名不见经传的荆竹村成了许多人心目中的“诗与远方”。2022年底,荆竹村成功入选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评选的“最佳旅游乡村”。
在旅游产业蓬勃发展之际,武隆区成立的7个涉旅工作专班,更成了荆竹村发展的“定心丸”。闫成强的民宿生意红火,却因门前道路狭窄导致游客进出不便。“核心景区内外旅游联动”专班迅速介入,协调交通部门制定拓宽方案,很快解决了难题。
“7个涉旅工作专班让区里资源第一时间响应村里需求,高效、及时解决相关问题。”高燕介绍,仅2024年,专班就以“一项工作、一个团队、一抓到底”的机制,为村里啃下了景区开发、用地供应等32块“硬骨头”。
组织筑基
双网格服务解决涉旅“烦心事”
夏日炎炎,走进荆竹村“无有图书馆”旁的“红色服务驿站”,咖啡香味扑鼻而来。咖啡师冉光芳指尖翻飞,一边拉花,一边耐心解答游客的问询。
几年前,冉光芳还只是个围着灶台转的普通农妇。村党支部组织的咖啡制作、旅游接待培训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
“现在一年能卖出两万多杯带着武隆茶香的‘乡村特调’!”如今的她,不仅用咖啡让游客感受宾至如归,更用笑容和讲解,让游客深入了解当地的民族文化与民俗风情。
在冉光芳身旁的墙上,“党员责任区”标牌格外醒目。标牌上清晰标注着村里每一个党员的责任和义务,也讲述着基层党组织在改变村容村貌、改善村民生活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2014年,回乡的杨小波把自家老宅改建成了农家乐,“一开始客源少、知名度也不高,17个房间的年收入勉强能养活一家人。”
时任荆竹村党支部****的王福宁了解情况后,便通过各种途径帮他宣传、介绍游客,并对农家乐的定位和日常管理给出中肯意见和建议……
在王福宁的帮助下,杨小波的农家乐生意渐渐好了起来,如今已扩展到20个房间,年收入超过30万元。
“村党支部还牵头成立了‘乡宿联盟’,统一标准、共享客源,把大家拧成了一股绳。”杨小波介绍,“乡宿联盟”整合了全村几十家民宿、餐饮主体,不仅统一服务标准、统筹调配客源,还建立了问题“直通车”——游客在驿站扫码或向任何成员反映的问题,最终都会汇总到村党支部,再逐一解决。
武隆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2024年,通过“线上收集+线下敲门”,武隆区梳理出320多项涉旅“烦心事”:环境卫生、停车难、扰民(如烤烟味)……“线上和线下双网格服务,党员先锋队认领包干,限时解决,办结率达到了100%。”
人才活水
“四民”共绘山乡新图景
旅游产业要想长盛不衰,人才是“源头活水”。
在村党支部牵头下,荆竹村创新实施“原村民、新村民、云村民、荣誉村民”“四民工程”,为旅游产业的持续发展注入澎湃新动能。
市农技总站退休专家胡蕾是荆竹村的“新村民”。多年前,怀揣田园梦的她来到荆竹村,流转了30多亩地种植果树。她虽然是植物营养专家,但种果树却是 “门外汉”。没多久,果园被荒草淹没、水管冻裂、病虫害频发,胡蕾也心灰意冷。
荆竹村村支两委得知情况后,立即联系果树专家为胡蕾的果园“问诊把脉”。根据专家建议,胡蕾结合村里高海拔、温差大、光照足等特点,筛选了蓝莓、葡萄等7大类10多个适种品种进行栽植。
果园渐有起色后,村集体经济组织又帮她流转土地,将果园规模扩大至100余亩,并帮忙建设了灌溉设施。
如今,仅在夏季采摘季,胡蕾的“寻梦园”果园就能吸引3万余名游客,并带动了周边不少农户种植果蔬。
中国工程院院士向仲怀受聘成为荆竹村的“荣誉村民”。他的团队在村里设立了高山水果种植科研基地,专攻贫瘠土壤的蔬果种植难题,研究成果直接惠及荆竹村的特色农业。目前,在荆竹村像向仲怀这样的“荣誉村民”已有6位,通过项目合作、担任技术顾问等方式为山村发展添智助力。
活跃在“云上荆竹”直播平台的李思颖,是荆竹村4000多名“云村民”的代表。她和伙伴们把村里的糯玉米、老腊肉、竹编、蜡染等特产卖向全国。2024年,李思颖团队通过直播定向收购村民农特产品就超过150吨。
“归原茶馆”经营者王万碧则是典型的“原村民”。2016年,在村支两委帮扶下,王万碧把自家老宅改成“归原茶馆”,“生意不错,旺季一天能有200多人,但总觉得茶馆里缺点特色。”
2022年,在村支两委帮助下,王万碧引进了当地蜡染匠人,在茶馆开设蜡染体验课。她自己也通过学习掌握了蜡染技艺,“现在游客不仅能喝茶,还能体验蜡染工艺,了解我们的民族文化。”
“我们还积极构建四级服务阵地,为‘新村民’‘荣誉村民’等提供游玩、住宿、购物等13项贴心服务。”仙女山街道党工委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已有486名各类人才长期或周期性在仙女山街道居住,成为仙女山街道乃至武隆区旅游产业进一步发展的“智囊团”。
数字赋能
让旅游管理和服务更贴心
8月7日,记者走进荆竹村旅游综合服务中心时,被墙上的“一站式服务平台”吸引。
“以前,涉旅纠纷投诉和解决就像‘九龙治水’:多头管理导致游客投诉难,解决效率低。”高燕介绍,武隆区试点“1+4+N”综合执法监管新体系:1个平台统一接诉;市场监管旅游分局、旅游警察、旅游纠纷调解委、仙女山旅游巡回法庭4支力量常驻;交通、物价等多部门联动。该体系运行后,2024年,武隆全区涉旅检查频次和处罚案件量分别下降36%和10%。
武隆区还在全国首创了旅游消费投诉“先行赔付”机制——平台或商家先垫钱赔偿再处理纠纷。这一创新举措不仅让投诉解决得又快又好,游客满意度达到100%,更被文化和旅游部评为“改革创新优秀案例”。
针对景点“冷热不均”的问题,武隆区在2024年推出了分层分类分时段的“Tourist Pass”通票系统:游客可自由组合热门与冷门景点门票,还能享受各项优惠。这一举措不仅让散客比例大幅提升,也带动了芙蓉江、白马山等昔日“冷门地”游客量大幅上升,实现“淡季不淡、旺季更旺”。
冉光芳对此有着切身体会,“往年国庆后人就少了,去年冬天游客就没断过,买那种组合通票的散客特别多。”
此外,依托“数字重庆”建设,武隆区上线了“文化·安心游”应用。该系统能实时监测景点人流和交通,拥堵前预警,人满即分流;投诉App一点就提交,处理进度随时查;遇游客急病或意外,“一键救援”瞬间定位启动。效果也立竿见影:2024年旅游高峰时段,荆竹村游客量增加了25%,堵车事件反而减少了7%。
这个平台也是“云村民”李思颖们的舞台,直播将荆竹风光、手艺和特产推向全国,“云上荆竹”的名号越来越响。
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武隆全区接待游客4724.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28.1亿元,文旅增速领跑重庆区县。荆竹村接待游客超过5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近1亿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4399元,户均增收1.1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