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3日,重庆最高气温飙升至37摄氏度,渝中区李子坝,游客依然熙熙攘攘。在渝中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统筹协调下,会同渝中地质环境监测站,市地矿局208地质队渝中区驻守地质工程师彭秀运和同事孙晓勇顶着太阳,一早就来到李子坝抗战遗址公园临江步道上,开始巡查地质灾害情况。
就在几天前,重庆遭遇“7·8”强降雨。降雨容易引发地质灾害,但现在雨过天晴,为何还要巡查?
“雨过天晴,更要加倍小心!”彭秀运介绍,晴雨交替过程中,岩土体经历了干燥收缩、湿润增重、强度变化等复杂过程,这些因素相互作用,使得岩土体更容易达到失稳状态,从而诱发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因此,强降雨过后,驻守工程师们加密对渝中区23平方公里全域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巡查,留意是否有新的变形、裂缝等情况。
没多久,彭秀运和孙晓勇完成了对临江步道仪表厂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巡查,情况尚好;但返程途中,他们注意到,由于强降雨影响,临江步道外侧花台产生了新的裂缝。
“裂缝下错6厘米、宽度4厘米……”两人配合默契,蹲下拉开卷尺测量并进行记录。巡查过程中,每一条新增裂缝都要进行记录,形成台账,及时上报管理方和有关部门。
“地质灾害防治需要多方联动,我们主要提供技术支撑。”彭秀运指着临江步道路口的警戒线说,因为强降雨影响,相关部门已经拉起警戒线,以免游客和市民进入有安全隐患的区域。
爬上台阶,跨过天桥,彭秀运和孙晓勇来到李子坝觉庐街区,这里有一处建筑出现裂缝。
“我们不断巡查,就能动态记录各种裂缝、变形的变化情况。”彭秀运说,随着天气变化,裂缝也会收缩、膨胀,对比每次巡查记录的数值,便能“从一斑窥全豹”,把握整个岩体的变形趋势。
继续往上,在李子坝三层马路下方道路旁,工人们正忙碌地安装着脚手架。彭秀运介绍,由于“7·8”强降雨的影响,三层马路所在的岩土体发生滑塌险情,步道路面出现多条裂缝。渝中区及时采取交通管制措施,并对岩土体进行加固,以确保游客和行人的安全。
当日巡查的最后一站是嘉陵新路群测群防点。该点布设了多台裂缝监测仪及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等设备。彭秀运和同事确保设备运转正常后,便从步道下撤。
一路上顶着烈日观察、记录,彭秀运和孙晓勇全身早已被汗水湿透,额头上布满汗珠。像这样高温户外的工作,能不能用无人机等设备代替?
“设备只是辅助,不能代替驻守地质工程师的判断。”彭秀运说,相关设备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更容易发现裂缝、记录数值,但无法迅速且准确判断周围环境是否安全、是否需要上报情况、是否需要及时转移群众。对地质灾害隐患及风险的准确判断,必须建立在丰富的工作经验基础上,因此,驻守地质工程师会采取“老带新”的方式,在巡查中边干边教。
“在烈日下、暴雨中工作,我们早已习惯。”彭秀运说,为了保护城市和游客的安全,驻守地质工程师会积极与“四重”网格员联动,及时发现和应对地质灾害风险,助力渝中区乃至重庆平安度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