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商务网,重庆电子商务第一网!!
首页 新闻中心 汽摩房产 经济 交通 规划 金融 旅游 美食 区县 西部 图片库 摩天迷 宣传片 IT CBD 女性 留言 许愿墙 解梦 算命 论坛
重庆旅游 > 旅游新闻

从景点游到全域游 黔江文旅崛起背后的故事
经典重庆   2021/5/24 11:38:19


  新华网重庆5月21日电(刘文静)从“世界第一风雨廊桥”到姿态万千的神龟峡,从蒲花暗河到流淌千年的阿蓬江。近日,全国百家重点网络媒体记者走进重庆黔江,感受生态美景,体验民风民俗,见证黔江全域旅游取得的硕果。

濯水古镇“世界第一风雨廊桥”濯水沧浪桥夜景。新华网 刘文静 摄

  促进融合 黔江打造全域旅游方阵

  近年来,黔江的旅游可谓实现了“默默无闻”到“数A集群”的飞跃。

  2017年2月,濯水景区通过国家景观质量评审,取得国家5A级旅游景区“入场券”。此后,通过3年全面创建和针对性整改提升,景区达到国家5A级旅游景区标准和迎检验收条件,这可谓是黔江文化和旅游事业发展进程中的里程碑。

  如今,去濯水“游古镇老街、品土家美食、看后河古戏、听蓬江水音”已成为四方游客前来“打卡”的理由。全国网媒记者们来到濯水古镇,世界第一风雨廊桥的亮丽夜景让他们赞不绝口。

  作为渝东南中心城市,黔江用好人文和生态两个宝贝,实施“文化+”“旅游+”战略,促进文旅品牌融合。黔江已将武陵山国际民俗文化旅游节、中国“黔江鸡杂”美食文化节、中国山马越野系列赛、中国第一鹊桥会婚恋交友活动、原创大型民族歌舞诗剧《濯水谣》“两节一赛一会一剧”打造成为全国知名的文化旅游节会品牌。

  与此同时,黔江还充分利用红色、民俗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建设了一批富有文化底蕴的旅游景区,推出一批“叫得响、立得住、走得远”的文化旅游品牌,如黔江特色民族文化产品石鸡坨土陶、濯水绿豆粉、黔江鸡杂、西兰卡普等一大批黔江非遗项目已实现产业化。

黔江城市大峡谷。新华网 刘文静 摄

  交通联动 黔江实现景区1小时通达

  对外开放是黔江“强己”的必由之路,也是黔江“利他”的关键之招。

  通过积极融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西部陆海新通道等重大战略,黔江持续推动对外开放往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走,构建武陵山区对外开放新格局。

  当前,黔江正在构建“铁、公、机”立体交通网络,通过内外交通建设联动,实现三维立体交通旅游。区外大交通构建黔江机场、渝怀铁路、渝湘高速等“铁、公、机”立体交通网络逐渐完善;区内联网升级旅游公路550余公里,全区路网密度达到250公里/百平方公里,实现了7家4A级旅游景区都能够通过高速1小时通达。

  同时,依托渝东南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开发建设平台公司、武陵山区文旅融合发展联盟,黔江正加快建设武陵山旅游集散中心,推动渝东南、武陵山区旅游资源、旅游线路和客源共享,打造重庆重庆中心城区—武隆—黔江—张家界—长沙和长江三峡—石柱(或恩施)—黔江—张家界的黄金旅游线路;打造“武隆—彭水—黔江—酉阳”乌江画廊文旅示范带和“石柱—彭水—黔江—酉阳—秀山”武陵山区民俗风情生态旅游示范区,形成乌江画廊文旅示范带建设的合力。

土家十三寨中的民俗表演。新华网 刘文静 摄

  激活经济 黔江10万老百姓吃上旅游饭

  据统计,今年五一期间,黔江区共接待游客158.4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79390.3万元,比2019年同期分别增长14.17%,18.81%。

  在濯水景区创5A的引领下,黔江区连续3年接待游客人数和旅游综合收入实现40%以上增长。濯水景区在完善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的同时,也带动了周边村容镇貌、生产生活环境的改善,增加了当地居民就业创业机会,拓宽了群众致富渠道。通过项目建设、旅游就业、自主创业、业态培育、政策扶持等多种方式,濯水古镇创造就业岗位3000余个。

  通过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黔江实现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推动乡村旅游全域全季节发展,开发精品旅游路线25条,“清新黔江—吸氧洗肺之旅”旅游线路入选全国精品主题旅游线路,30公里美丽阿蓬江两岸成为乡村旅游示范带,入选“重庆醉美乡村好去处”,带动全区10万余老百姓吃上了“旅游饭”。


 [点击评论]

更多>>   相关资讯
移动文旅推介+线下深度体验+全网矩阵传播 文
盘溪河两江新区段:城市“暗河”蝶变“生态客厅
三案例入选国家典型 重庆“花式”打造消费新场
重庆彭水:高铁进苗乡带火“凉经济”
氛围感 体验感 获得感——“清凉经济”持续激
川渝携手 产出全国市场九成柠檬鲜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