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重庆8月14日电(彭祎琦 王举) 8月的重庆酷暑难当,但是在酉阳叠石花谷景区内,游客的兴致却丝毫未减。叠石花谷景区于2019年10月26日正式开园,一度成为网红景点。在酉阳县扶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部署下,叠石花谷景区结合地区特色,融文化与自然于一体,成为了一张乡村振兴的新名片。
“叠石”与“花谷”:生态艺术相得益彰
据介绍,叠石花谷景区最为“神秘”的景色,当属“石上生花”。2017年2月26日,重庆酉阳古生物调查组在酉阳板溪镇附近,发现了规模面积不低于2平方千米,距今约5亿年的寒武纪叠层石化石。
所谓叠层石,是单细胞生物蓝藻生命活动过程中,将海水中物质粘结沉淀而形成的一种化石,而石上生花则体现了单细胞生物蓝藻的生命路径和轨迹。蓝藻具有趋光性,喜爱追逐阳光活动,阳光充足时生长较快,相反则较慢,这样的生命路径导致层石“花纹”横切面多是圆形,纵切面是圆柱形。根据研究,叠层石生长受环境制约,多发现于热带或亚热带地区附近,风力小,海浪小,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蓝藻的“痕迹”保留在叠层石上。
叠层石花纹。 新华网发(受访单位供图)
景区相关负责人介绍,“叠石”与“花谷”各有两层含义:景区的装置以石头为主、通过石头堆叠而形成标志,此为“叠石”,其二便是5亿年前的叠层石;而“花谷”既包括了叠层石花,也包含了景区各种真实的花草。
花谷区作为叠石花谷景区又一特色景点,一直是游客拍照打卡的热门地点。游客刘女士表示,自己很喜欢鲜艳的颜色,也深深的被网络上的“网红粉黛海”所吸引,便来到景区游玩。虽然当前还不是百花盛开的季节,但是美丽的景色也让自己得以在忙碌中感受到大自然的静谧与美好。
据了解,除了粉黛,景区还大面积种植着墨西哥羽毛草、杜鹃、格桑花等,每年9-10月,景区便会迎来鲜艳的色彩。
“网红粉黛海” 新华网发(受访单位供图)
巫傩与乡村艺术:原始文化与地区特色的结合
叠石花谷景区将叠石艺术与巫傩文化展示相结合,设置有十二月神石阵、图腾柱、巫傩神坛遗址等景点,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游客程先生表示自己被巫傩文化所吸引:“巫傩文化对于我来说是一个比较新鲜的东西,以前没怎么听说过,但是我对这种带有神秘色彩的古文化都比较有兴趣。”
十二月神石柱。 新华网 郑杰 摄
“中国乡村艺术园”作为景区的另外一个重要构成,占地面积1100余亩,以景观草坪、叠水瀑布、乡村艺术、林宿体验为主,其中,新建景观水体约19000平方米、景观草坪约170000平方米、地肤约300亩,改扩建车行道3.8Km,人行便道8.1Km等。
据工作人员介绍,游客置身于园区内,除了能够感受巫傩文化之外,还能够切身感受到乡村艺术的氛围。
“每一个景点的设置既能看到艺术的美感,又能感受到乡村文化的底蕴。”叠石花谷景区导游彭庆说。
叠石花谷景区。 新华网发(受访单位供图)
生态扶贫与文化农旅:打造乡村旅游示范地
据悉,叠石花谷是在酉阳桃花源全域旅游大背景下应运而生的,酉阳县委、县****近年来一直致力于打造“全域桃花源、康养度假地”,将酉阳打造成一个乡村旅游胜地。
酉阳叠石花谷景区位于重庆市酉阳县城南郊12公里,紧邻渝湘高速公路板溪下道口,地域广阔、交通便捷、区位优势明显,既是以旅游接待、科普宣传、儿童娱乐、休闲度假、田园民宿体验、农特产品生产销售等综合业务集于一体的服务区,又是艺术与乡建相融合的创新扶贫示范项目。
叠石花谷景区入口。 新华网 郑杰 摄
在大力发展旅游业之前,叠石花谷所在板溪镇因为地势起伏大、岩石多、土壤贫瘠,生产能力弱,贫困问题长期存在。在古生物专家发现寒武叠层石化石之后,当地县委县****高度重视,决定将脱贫攻坚与发展特色旅游业相结合,打造一个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景区,经过将近两年的努力,叠石花谷景区于2019年10月26日正式开园。
叠石花谷景区通过将古生物遗迹、巫傩文化、特色乡村艺术相结合,集旅游、观光、休闲为一体,成为当地的一张新名片,同时走出了一条生态扶贫与文化农旅的特色道路。
叠石花谷全景。 新华网 郑杰 摄
在文化农旅的道路上,叠石花谷景区已经做了很多尝试:在开园之初,酉阳县****以“中国酉阳乡村艺术季”为主题,将其打造成2019年度文化农旅盛事。艺术季以邀请和征集的形式邀约世界各地的艺术家、建筑师、设计师、民间能工巧匠、非遗传承人等进行跨界联合——通过深入现场与当地居民一起参与艺术,以乡村生活环境为背景和载体,将现场、公众、艺术、生态、功能有机结合运用到酉阳旅游和传播,把生态扶贫与文化农旅落到了实处。
叠石花谷景区也带动了当地旅游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催生了大量的特色民宿、农家乐等,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对于未来发展的方向,重庆酉阳桃花源旅游投资集团营销副总监冉家屹表示:“我们景区最初的定位就是打造乡村旅游文化,响应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号召。而未来我们也会坚定地走在这条乡村振兴和文化农旅的道路上,将叠石花谷打造成乡村旅游示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