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装备制造企业普遍缺乏知识产权意识,专利数量偏少、质量不高,但重庆通用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重通集团)却有点儿不一样。截至目前,重通集团已获得219项专利(其中9项发明专利),还有30项发明专利进入实审阶段,专利量在全国风机行业中排名第二。前不久,重通集团还被授予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
为何如此重视知识产权?
“2016年,重通集团销售收入180亿余元,经营利润连年递增。持续的增长,与集团近年来加大技术创新和专利布局密不可分。”4月24日,在2017年重庆市知识产权宣传周活动中,重通集团副总经理、总工程师孙皓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以自主研发的专利新产品高效节能离心通风机为例,利用“金字塔式”专利布局,即分层次布局基础专利、关键专利、核心专利,他们从这一个产品中就挖掘出26项专利。
据了解,该产品2015年在铜陵上峰水泥股份有限公司完成了首个节能改造样板项目,风机能耗降低近40%,引起行业瞩目。2016年大规模推向市场后,仅风机节能改造在钢铁、水泥等传统市场领域的新增订货就高达12961万元。
“过去,我们虽然对知识产权很重视,但每年申报专利都是以考核指标的形式下发到下属企业、部门或研发小组,专利成果延伸创新力欠佳。”孙皓表示,2013年,重通集团专门成立了知识产权管理小组,由董事长亲自挂帅,还理清了企业的知识产权发展思路——在新产品研发过程中,对技术创新点进行挖掘,开展专利分析,进行科学的专利布局,有效促进技术创新成果的沉淀,实现全方位的知识产权保护。
高效节能离心通风机就是在这样的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发展思路下诞生的。
“以前研发风机,我们都是一种线性设计思路,设计完一个部件之后,再设计下一步部件。”孙皓介绍,这导致的结果是,前一个部件的数据参数可以考虑到后一个部件的设计中,但后一个部件的数据参数就无法考虑到前一个部件的设计中,影响整体的研发设计。
2015年,他们率先提出数据挖掘技术,即事先将各个部件之间的关联数据都挖掘出来,在设计时整体考虑并及时布局专利。
“叶轮是风机的‘心脏’,是最核心的部件,在做产品开发时,都需要研发出模型机。”他表示,国内风机企业大都缺乏模型机的研发能力,要么通过国外公司购买,要么委托高校研发,影响研发进度,甚至在向国外购买时遭遇技术壁垒。但如今,任何离心通风机,他们都可以在2周左右时间,根据客户需求研发出模型机,既提高了研发设计效率,也将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提升了产品性能。
尝到了专利的甜头之后,他们在实施新产品研发项目时都采取这样的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发展思路。目前,重通集团的产品,均有相应的专利对核心技术进行保护。
“我们正在推广的风电叶片材料循环再造项目,采用经济、环保、高效的方法对冗余及退役风电叶片进行无害化处理,在技术层面攻克了热固性复合材料回收再造的难题,实现热固性复合材料的100%回收利用。”孙皓说,在研发过程中,他们就已经申请了12项专利,形成一个“专利池”,对产品进行全方位保护。“未来,风电叶片材料的循环利用将形成一个新的产业,而我们已经占得了先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