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良作品《重返十八梯》 展览方供图
展出的十八梯老照片 展览方供图
十八梯老居民在老门牌前合影 记者 邹飞 摄
张劲作品《幸福生活》 展览方供图
十八梯老居民在参观影像展 记者 邹飞 摄
商报记者 刘晓娜
重庆商报讯 “快看,我们家就住在这步梯坎下。”昨日下午,国泰艺术中心,57岁的杨钢俐指着一幅老照片对孙子说。当天,《再见,十八梯》影像展在渝中区解放碑国泰艺术中心开展,100户十八梯老居民受邀观展。
据悉,展览将持续到9月13日(其中9月7日为法定闭馆日,不开馆),每天的开展时间为9:00~17:00,市民可免费参观。
十八梯曾是连接重庆上下半城的必经之路,是老重庆的城市名片,于2010年7月正式启动搬迁。展览上,300幅十八梯摄影作品亮相,另外还有120张反映搬迁后的十八梯居民新生活的照片。拍摄于十八梯的300幅照片真实再现了搬迁前居民的生活场景:有人理发、拔火罐、修脚,妇女在狭窄的巷道里提水,小孩在洗头,街坊邻居在打麻将……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
记者在展览上还看到了一些上世纪的旧物件,如洗脸架、老板凳、老柜子等,这些旧物件都是从十八梯老居民手中征集来的。此外,一些十八梯的老门牌也出现在展览上:善果巷、柑子堡、瞿家沟、月台坝、蓼叶巷……居民们纷纷驻足寻找自己熟悉的老门牌。
据介绍,截至7月31日,十八梯棚户区改造进程已达99%,所有征收工作将在年内完成,如今已有超过99%的被征收人入住新居。除去文物保护单位,十八梯的其余建筑物、构筑物(各类搭建)将在年内悉数拆除,而渝中区对于十八梯的未来规划一如既往,将把十八梯建成下半城的历史文化风貌区。
记忆中的十八梯
杨金柏
(70岁,曾住十八梯月台坝)
我的父亲10多岁时从鱼嘴来到主城干活,那时就住在十八梯,我出生后也一直生活在这里。由于父亲的工作是修房子,所以我们家比其他人家稍微好一些,大概有50平方米,还带厨房和厕所。
罗裕丰
(69岁,曾住十八梯守备街)
我本来住在较场口,结婚后为了方便残疾妻子上班,就与十八梯的一户人家对调了房子。屋子面积很小,没有厕所和厨房,只能在过道里烧煤做饭。
杨钢俐
(57岁,曾住十八梯瞿家沟) 最先在十八梯落脚的是我的公公,我嫁过来后也一直住在这里。一大家子挤在20多平方米的小房子里,厕所、厨房都是与其他邻居公用的。孙子出生后不久,十八梯拆迁,一家人才搬到了九龙坡区同心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