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商务网,重庆电子商务第一网!!
首页 新闻中心 汽摩房产 经济 交通 规划 金融 旅游 美食 区县 西部 图片库 摩天迷 宣传片 IT CBD 女性 星座 许愿墙 解梦 算命 论坛
人文频道 > 重庆人文

重庆“末代渔民”张春建 嘉陵江上的守望
  【来源】:经典重庆 【时间】:2015-6-12 12:46:11

  嘉陵江沙坪坝区双碑段,为了多放一点虾笼,张春建忙碌到深夜。

  深夜,布好渔网张春建沿江查看,避免小偷盗割。

  嘉陵江沙坪坝区双碑段,临近黄昏渔民张春建在江中的礁石边安放虾网。

  清晨6点过,张春建查看虾笼,由于昨晚降温降雨,虾笼里的河虾几乎没有。

  几年前张春建与爱人在码头边的滩涂上开始种菜,自给自足。

  沙坪坝区双碑农贸市场外,没有摊位的苏茂只能在路边卖虾。

  晚餐时间是张春建与爱人一天中最愉快的时候。

  深夜12点,布网结束后的张春建躺在船上看手机中小儿子的照片。

  嘉陵江沙坪坝区磁器口段,张春建向江中放渔线。

  嘉陵江磁器口段,张春建的妻子苏茂在放虾笼前仔细检查有无破损。

  初夏的清晨,沙坪坝区磁器口码头,七八条小船一字靠在岸边,远处是忽隐忽现的楼房。46岁的张春建翻身起床,准备划着那条“渝沙渔008号”小木船,和妻子苏茂一道去收网起鱼。

  5月,长达3个月的禁渔期结束,渔民们又迎来了一年中最忙碌的时候。

  沙坪坝区有100条渔船136名渔民,多为铜梁、潼南籍。渔民们在磁器口、井口、大沙滩、土湾一带择水而居,一条船就是一家人,多数是夫妻二人结伴而行,也有父子、兄弟搭档的。 辅助船,被渔民们称为“住家船”。在仅10余平方米的铁皮船上,一家吃喝拉撒过日子的全部生活必需品———渔网、渔具、电灯、电扇、锅灶、桌凳、洗衣机、冰箱等一应俱全。 电视,是别人淘汰下来的;船头,架着用于接收电视信号的卫星锅盖。吃水,从岸边住家人户牵来管子;吃菜,自力更生在岸边开荒,餐桌上的荤菜主要是鱼,连皮带肉乱炖。 不足4平方米的中间舱就是“卧室”,1米宽、1.8米长的床榻上,2个成年人平躺着,要想翻身都很困难。 一有大船经过,浪涌推动船身,轻轻颠簸。“长期在船上,风浪见得多,早习惯了。”张春建说。 夏天,不时有孩子来江边玩耍、嬉戏,有时一不小心,噗通一声就掉进江里。精通水性的他总是一个救生圈抛下去,然后一个猛子扎下去,救完人又静悄悄地离开。

  船舱一侧,贴着“乖娃娃”“聪明宝贝”的奖状;另一侧,倒放着一张从江面捡起来的小层板,上面用粉笔写着乘法公式,难得轻松一下的张春建倒在床头,掏出手机,看着小儿子张瑞的照片,情不自禁地笑了。 以前居无定所,生活漂泊,哪里水大船往哪走,大儿子张攀东就留在老家由外婆、奶奶看管,夫妻俩一年到头也回不了老家一趟。为此,已经22岁的大儿子常有怨言。 后来,夫妻俩终于在磁器口固定打鱼。为了不留遗憾,小儿子张瑞一直跟在身边,在磁器口念完学前班才送回老家。现在,夫妻俩每个月都要回去一次,即便如此,7岁多的小儿子在道别时都会哇哇大哭。 “打鱼,需要腰力和手力,是辛苦活。父母年纪大了,孩子需要照料,十个有九个都不想弄了。最多还有10来年,我也要上岸了。”作为拥有渔业捕捞许可证、渔业船舶检验证、渔业船舶登记证的专业渔民,站在船头,张春建理着渔网里夹杂的水草和砂砾,叹了口气:“年轻人都不愿意上船打鱼,我们,或将成为嘉陵江上最后一代渔民吧!”


 [点击评论]

更多>>   相关资讯
重庆新增一个国家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
98年前的一篇报道披露重庆早期工运细节
“重庆限定”版的夏日浪漫!这场在嘉陵江畔奏响
重庆山城巷:漫游空中街市,体味巴渝魅力
“红岩丹心”主题美术展在重庆开展
种粮如何赚钱?这些“达人”有秘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