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千百年来,重庆地区形成了春节拜年、十五观灯、清明祭祖、中秋赏月以及悬酒幌、赶庙会、坐花轿、放风筝等民风民俗。昨日,重庆市规划局、市地理信息中心推出《重庆特色民俗地图》,快来看看这些民俗你是否听说过。
市地理信息中心有关负责人介绍,由于重庆大山大水的地形地貌,历史上交通不便,很多地区相对封闭,在衣食住行娱乐以及生活方式与习俗上又形成了一些自己的特色,爽直中带几分鲁莽,热情中带几分狡黠,闲逸中带几分急躁,幽默中带几分土俗。
“在重庆市现有的国家级和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有33项地方特色民俗入选。”该负责人表示,此次选出的重庆民俗涵盖婚丧嫁娶、文娱游戏、岁时节令、工商交易等方面。比如已有300多年历史的万盛苗族踩山会,集歌、舞、戏剧和民间吹打于一体的秀山花灯,倾诉离别之情、以歌代哭、以哭伴歌的土家族哭嫁等。
特色民俗点击
黔江 角角调
武陵山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居民为把阉割师傅、修补师傅进山的信息及时传递给大山深处发明的乐器,主要由羊子角制作。
角角调以独吹为主,多人合奏,附和、边吹边说为形式。目前主要传承下来的有:一人独吹独演,二人对吹对演,多人合奏集体演绎等形式。
梁平 礼让草把龙
流传于梁平县礼让镇及周边乡镇的舞龙习俗,至今有1000多年历史。草把龙全部由稻草捆扎而成。龙身呈圆柱形,有9节、11节、13节、15节不等,龙身每一节像一个个草把。表演上,有“顺盘龙”“反盘龙”“龙咬尾”“八字形”“排山倒海”等套路。
石柱 盐运民俗
石柱县西连巴蜀、东邻鄂楚,长江三峡库区和武陵民族地区在此交汇,这里遗存的千里盐运大道——巴盐古道,历经风雨三千年,历史积淀的盐运商贸习俗得以保留,许多与盐业贸易相关联的古道、建筑、器具、民歌、故事传承至今。
(重庆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