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商务网,重庆电子商务第一网!!
首页 新闻中心 汽摩房产 经济 交通 规划 金融 旅游 美食 区县 西部 图片库 摩天迷 宣传片 IT CBD 女性 星座 许愿墙 解梦 算命 论坛
人文频道 > 重庆人文

2014他们“感动重庆” 领奖人在病床上说不出谢谢/图
  【来源】:经典重庆 【时间】:2015-3-3 13:56:50

  2月28日,市广电大厦演播大厅,2014年度“感动重庆十大人物”颁奖盛典现场获奖者合影。 本组图片由首席记者 钟志兵 摄

  熊承华在病房领奖(视频截图)

  去年8月本报对熊承华事迹的报道

  商报记者 徐勤 周舒曼

  重庆商报讯 过去的一年中,我们生活的城市里,总有一些人用他们平凡的点点滴滴,感动着你和我……在2014年度“感动重庆十大人物”颁奖盛典中,大屏幕上跃动的山城故事,颁奖台上闪现的一幕幕感人瞬间,都像漫天繁星,点亮这座城市的夜空,温暖每个人的心田。

  2月28日晚上7点30分,市广电大厦演播大厅,光影交错,气氛热烈,现场聚集了上千名观众,大家挥舞着手里的荧光棒,让盛典现场成了一片光的海洋。10位“感动重庆人物”在现场观众持久而热烈的掌声中,领取了属于自己的殊荣。

  感动·现场

  缺席现场

  领奖人病床上说不出谢谢

  场景一:晚会现场

  场景二:医院病房

  音乐声响,灯光渐暗,却迟迟不见获奖者——江津区中山镇三合社区居委会主任熊承华走上舞台。就在现场观众疑惑不解时,大屏幕上出现的是三合社区居民拿着奖杯,走进江津区人民医院病房的场景。这,是一次最特殊的颁奖礼。

  去年8月15日,本报对熊承华的故事曾做详细报道。当月,中山镇突发特大暴雨,熊承华通宵排查险情,挨家挨户通知防洪,直到险情排除,回家时昏倒在离家门仅6步的台阶上。至今,熊承华仍昏睡在医院病房,丧失记忆。

  领奖人缺席

  乡亲送奖杯到病房

  “白云奉献给草场,江河奉献给海洋,我拿什么奉献给你,我的朋友……”随着一曲童声合唱《奉献》,舞台灯光逐渐昏暗,大屏幕上出现的是三合社区的村民。

  为了将奖杯送到熊承华手中,三合社区的村民们来到江津区人民医院。“熊主任,我们给你送奖杯来啦!”“感谢你救了我们一家。”“你要早点康复,我们等你回来!”……VCR中,乡亲们说着说着,忍不住抹眼泪;病床上,熊承华木讷地睁着双眼,手中紧握着晶莹的奖杯,眼巴巴地望着曾经最熟悉的村民,眼神里竟是陌生。“高兴不?”面对乡亲们的话,熊承华似懂非懂地动了动眼皮,说不出一句话。

  村民紧握着熊承华的双手,大屏幕最终定格在这一幕。此时,嘉宾宣读颁奖词,虽然领奖台上空无一人,但大家都默默无言,认真聆听完颁奖词后,雷鸣般的掌声霎时划破安静。

  眼里闪动泪光

  开不了口的“谢谢”

  颁奖典礼当晚,距离演播厅63公里外,是江津区人民医院。没有掌声和鲜花,熊承华静静地躺在病床上,床头是乡亲们送来的奖杯,这已是他在医院度过的第212天。这一晚,如同往常,熊承华在7点后便进入了半昏睡状态,偶尔睁开眼望着天花板或电视,偶尔又闭上了眼,一言不发。

  “妈妈去参加颁奖晚会,帮你领奖,现场热闹得很哟!”熊承华的儿媳妇王霞守在病床前,像哄小孩一样对着父亲讲话。“年后他就一直没有再说话了。”王霞说,由于颅内损伤,父亲现在全身动弹不得,也不能说话,每晚都睡一会醒一阵。

  将蔬菜、猪骨等食材打磨成汁,每天分四道喂食;手机里的闹钟设定为每两小时提醒一次,准时为熊承华翻动身体;每天傍晚将熊承华扶上轮椅,陪他看看窗外的晚霞,聊聊天……这都是熊承华住院以来,一家人形成的习惯。

  3月1日凌晨时分,从颁奖晚会现场赶回江津的妻子彭雪梅顾不上休息,直奔回医院病房。“老熊,你看,这是老百姓颁给你的荣誉证书!”彭雪梅激动地向丈夫展示证书,而熊承华只是静静地看着,眼里微微闪动泪光,“他说不出话,只是点头,也许是想说谢谢”。

  感动·瞬间

  A

  坚韧的获奖者

  有声和无声的天籁碰撞

  “人活着如果没有办法做到坚强,可以做到坚韧,在一次次失败后还能爬起来……”聋人博士郑璇带着自信的笑容,走上了领奖台。

  现场,她说着标准的普通话,靠戴助听器和读唇语,与主持人进行着无障碍的沟通,并与自己的聋哑学生一起表演手语舞《隐形的翅膀》。“其实聋人除了听,什么都能做。”舞台上的郑璇优雅美丽,她说,自己的梦想是创办聋人与手语研究中心,构建一道连通有声和无声两个世界的桥梁,为更多聋人服务。

  坚持和努力,让聋人博士郑璇发出了最美丽的声音;同样,对吉他声音有着狂热追求的获奖者犹小飞,用十年的坚持和努力,让世界听到了来自重庆的“声音”。

  “我知道我的未来不是梦,我认真的过每一分钟……”站在舞台****,满手老茧的犹小飞抱着自己制作的吉他,动情地唱起了一曲《我的未来不是梦》。“现在的我很幸福,因为我做着自己喜欢的工作。”犹小飞说,他正在研究重庆本土木料在吉他制作上的优良应用,打算做一把自己心中完美无缺的吉他,参加明年在美国举办的世界手工吉他展,“我想让世界听到重庆的声音”。

  B

  特殊的颁奖嘉宾

  一边道谢一边为恩人颁奖

  对于获奖者而言,鲜花、奖杯都是荣耀,如果递过奖杯和鲜花的是他们最熟悉的面孔,一边为他们颁奖,一边向他们道谢,那么这份感动比荣耀更加珍贵。

  主持人宣布颁奖嘉宾上台授奖的那一刻,西南医院全军烧伤研究所副所长彭毅志的眼中泛起泪光。在他眼前,拿着奖杯,捧着鲜花的是自己曾经的病患,20年前抱起熊熊燃烧的内胎,救了全车27名乘客的英雄梁强。接过奖杯,彭毅志和梁强相互说着“谢谢”。

  打拐民警樊劲松身着警服,精神抖擞地走上讲台,向观众行军礼。常人很难想象,42岁的他的CT照片却是60岁老人的体质。当35年前被拐至福建的潼南人夏长江作为颁奖嘉宾走上舞台,樊劲松健步向前,主动迎接。“如果没有樊警官,我就不可能踏上回家的路。”说完感谢的话语,夏长江与樊劲松相互拥抱。充满感恩的颁奖仪式,将感动定格在观众心中。

  C

  “任性”的乡村医生

  领奖台上炫耀“牛脾气”

  身材瘦小,头发花白,走上领奖台紧张得原地站立数秒,不知该做什么动作,67岁的邓世友却在和主持人说起自己的“牛脾气”时,没了一丝胆怯。主持人用“任性”形容邓世友,于是,他像孩子般“炫耀”起自己的“任性史”。

  邓世友在璧山福禄镇浸河村已经生活44年,患有糖尿病、肺癌和肾结石。2014年12月,他因病住进医院10多天,由于牵挂村里的病人,怕自己不在耽误他们的病情,他坚持要出院,结果与医生发生争执。

  “最后,还是我犟赢了!我自己走了!”邓世友朴实的一句话,逗得现场观众笑出了声,可随后却是持久的掌声,大家用掌声为这位“任性”的乡村医生点赞。

  D

  超血缘的感动

  不愿松开“亲人”的手

  至亲间的故事总是令人感动,而超越血缘的大爱也同样让人落泪。

  巫溪好人董永才10年收养走失的聋哑老人张明芝的故事,早已成为街坊佳话,当这名地道的农民登上华光的舞台时,现场观众给了他最热烈的掌声。

  “你有多久没见老人了?”“老人过年回了巫溪一次,初四走的,有7天没见了。”“你想见她吗?”“想啊,我打算明天就和家人出发去奉节(老人老家)。”“你看现场谁来了?”……在与主持人一问一答间,佝偻的张明芝在儿子张世凡的搀扶下,缓缓走上舞台。看到老人的瞬间,董永才愣住了,随后是颤颤巍巍地叫了一声“嗨呀”,他快步上前,紧紧牵住老人的手。直到董永才要独自接受领奖时,老人也不愿放开紧握的手,主持人笑着哄老人:“没事,咱们等会还能再见呢。”看着这一幕,现场早有观众哭红了眼。

  感动·数字

  看看这些与感动有关的数字

  一下午接240通电话

  为了让每个因拐卖而破裂的家庭团圆,15年来,打拐民警樊劲松的手机就没有关过机,办公室电话也呼叫转移到手机,10多部手机都因频繁接听、充电而损坏。樊劲松曾做过一次统计,一下午的时间,他因工作接听了240通电话。

  只有半天的春节假期

  44年行医乡里,邓世友坚持每年春节只休息初一上午半天时间,他放弃与家人团聚,为的是给乡亲看病治疗,方便乡亲咨询拿药。他说,只要他还有命在,山里的老百姓就有依靠。

  0.1毫米的制作精度

  一个人的头发平均每根厚度为0.07毫米,犹小飞的纯手工吉他制作精度则为0.1毫米,他用高标准来度量自己的梦想,一年制作的吉他不超过10把。

  120多口人的家训

  “以孝为首,克勤克俭,忠厚传家……”现年90岁的杨兴明老人制定的《黄氏家训》成了世世辈辈的传家宝,也让这五世同堂,120多口人的大家庭,拥有了长久的和睦与幸福。

  4天的寸步不离

  2013年12月,张明芝老人即将离开生活了10年的董家,回到奉节,而离别前的4天,她每天都紧跟着董永才的老伴,因为不舍,寸步不离。“哪怕我的孩子、孙子,世世代代都要尊敬她,她就是我们的亲人。”


 [点击评论]

更多>>   相关资讯
重庆新增一个国家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
98年前的一篇报道披露重庆早期工运细节
“重庆限定”版的夏日浪漫!这场在嘉陵江畔奏响
重庆山城巷:漫游空中街市,体味巴渝魅力
“红岩丹心”主题美术展在重庆开展
种粮如何赚钱?这些“达人”有秘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