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商务网,重庆电子商务第一网!!
首页 新闻中心 汽摩房产 经济 交通 规划 金融 旅游 美食 区县 西部 图片库 摩天迷 宣传片 IT CBD 女性 留言 许愿墙 解梦 算命 论坛
西三角动态 > 重庆板块

新成都有多大? 规划人口2500万
  2007/8/31 10:46:50


    成都“试验区”新规划工作开展,定位为国际旅游枢纽城市

    成都被确立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后,城市的新规划工作正加紧开展。昨(30)日,成都市召开全市测绘工作会议,根据规划构想,以后将建成一个“一区两带”的“全域成都”。

    规划后的成都将被定位为国际旅游枢纽城市、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西部地区科技、金融、商贸中心和交通、通信枢纽、新型工业基地。

    全域成都人口2500万

    未来的成都应该有多大?成都能够有多大?这是新成都规划的焦点,也是创新思维的亮点。相关部门经过横向比较与纵向思维,通过对比伦敦、东京、香港等大都市的综合数据,通过发展需求预测和资源环境容量的综合分析,新规划确定成都市域最后可能的人口规模为2300万—2500万。

    根据新规划的大体构思,新成都将通过“全域成都”的全新概念来描述。全域是指“一区两带”,即是成都平原区和龙门山旅游发展带、龙泉山旅游发展带。

    “全域成都”是根据市域范围内在产业上的布局来命名的,这将从根本上改变过去以行政区划为主,从而造成人为割裂功能区域的结果,突出发挥市场资源配置的作用。

    发展格局构建六大走廊

    按照初步构架,未来成都将把全市域12390平方公里进行统一规划和建设,形成成都平原一区、两带、城市三个圈层以及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这四大基地的城市格局。

    在空间发展格局方面,将突出“六走廊”的构建。它们分别是:

    向南,以高端产业和新型城市功能为主要承载空间,打造新商务中心和文化旅游特色区,具有优良生态环境的家居新城为主要功能的南部走廊,它将对接眉山、乐山;自四环路至新津,是以航空、现代工业、生物制药为功能的“一港四区”的成新走廊,对接新津、蒲江。

    向东,四环路至龙泉驿,以机械、汽车等现代制造业、商贸流通产业、文化休闲产业为主的成龙走廊,对接南充、资阳。

    向北,四环路至青白江,以商贸、工业、风景生态为功能区的成青走廊,对接德阳、绵阳。

    向西,四环路至邛崃南河、以商贸、工业、休闲“一湖四区三城”为功能结构的成温邛走廊和自四环路至都江堰,以商贸、电子信息产业、食品工业“三区一城”为功能结构的成灌走廊。对接雅安、阿坝。

  产业布局突出四大基地

    按照新的思路,全域成都的规划将重点从六个方面来进行规划和设计。

    在产业布局上,将突出四个基地的规划建设。

    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将主要以现在的高新南区为主,面积在80平方公里左右。

    现代制造业基地由龙泉经济开发区、以石化为重点的彭州片区、以冶金、建材、机械为主打的青白江、新都和以精细化工、新材料为主的新津双流这四个片区以及20个工业来集中发展区和10个工业集中发展点构成。

    现代服务业基地主要包括中心城区将以金融、信息、会展等高端产业为核心,形成北部商贸片区、南部科技商务片区和东部工业商务这三大片区,同时构建航空港物流园区、青白江集装箱物流园区和散装物流这三大园区以及新都、双流、龙泉、新津和成都保税这五大物流中心。

    全市产业按“梯度分布、分类聚集、规模发展”的原则进一步整合,形成“六大产业集群、21个工业集中发展区”。

  交通体系高速直达新城

    在城乡体系的建立上,将形成一个中心城、14个新城、306个镇、约600个中心村和近3000个聚居点这五级城市结构。

    在交通体系的构建方面,为支撑六大走廊的发展,规划形成市域尺度上的“环状+放射”的道路格局。即“4+10+33”综合交通体系:4条环路;10条轨道线路;33条放射道路;今后轨道和高速路将直达新城、快速路将延伸至重点镇,全面提升和优化整个全域成都的交通功能。

    大家关心的公共服务设施方面,按照新的规划构想,今后,中学将配套延伸至乡镇,小学配套延伸到社区。并建立起综合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两级医疗服务体系,形成城乡一体的8大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按照规划,“18366”将构成成都城乡空间新结构体系。即由中心城和6个新城构成的1个特大都市区,由四市四县构成的8个中等城市,由30个重点镇构成的小城市,由60个一般小城镇构成的新市镇,由600个左右中心村构成的农村新型社区。

 [点击评论]

更多>>   相关资讯
川渝首个一体化诉讼服务中心揭牌
双城共进迎巨变 阔步迈向新天地
川渝实现离境退税“即买即退”互认办理
川渝携手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朋友圈”
前5月共建双城经济圈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950
西部科学城携手绵阳科技城联合建设国家级创新平